欧洲早期的经典社会小说;记录了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城市产业工人的真实生活,通过一系列典型的生活画卷,作者揭示了资本与劳工在生产关系方面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激烈冲突;生动地再现了工业化进程的冷酷无情,而且细腻地刻画了一组身在其中的普通男女闪亮而美丽的人性。
小说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赫尔在她父亲赫尔先生离开英国教会牧师职务之后,举家从英国南部的汉普郡搬到了以曼彻斯特为原型的虚构工业城镇米尔顿。玛格丽特在此与经营纺织厂的约翰·桑顿先生相遇。
南部富裕乡镇与北部工业城镇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让玛格丽特深深同情工人的悲惨生活,并与身为资本家的桑顿先生多次因误会而发生冲突,玛格丽特对外表冷峻的桑顿先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桑顿先生对玛格丽特的高冷傲慢姿态也深为不满,玛格丽特和桑顿先生却在彼此“厌恶”中渐渐互生情愫……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又称盖斯凯尔夫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西部切尔西区,婚后居住于曼彻斯特。
1848年出版首部小说《玛丽·巴顿》,作品中经常描写中产阶级年轻女性的感情,也常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问题,尤以描写工业崛起与社会变迁著称,因而获得“工业派小说家”之名。
她与同时代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特往来密切,代表作品有《玛丽·巴顿》(1848)、《克兰福德》(1853)、《北方与南方》(1855)、《夏洛特·勃朗特传》(1857)、《希尔维亚的情人们》(1863)等。
➡️年龄差。桑厂长初登场大概是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玛格丽特是十九岁,年龄差在10-15岁的样子,剧里面显然缩短了这一差距,感觉在5岁左右的样子 ➡️初遇。小说里比较普通,在玛格丽特和父亲去米尔顿找住所的时候,桑顿先生来他们下榻的旅馆拜访黑尔先生,恰巧黑尔...
评分(这本书大概有42万字。本文没有剧透,因为没有勇气为写书评重读) 《傲慢与偏见》《简·爱》《理智与情感》《小妇人》,这四本书我通通都没读过。然而我读了这本《南方与北方》,从开始到结束间隔大概四个月的时间。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心态,还真是跟人借来的,而且借了...
评分2015年3月20日 终于读完了《南与北》,这是今年2月过年在家时开始阅读的,一度一天只看几个字,终于在剧情发展至白热化的时候开始了疯狂的阅读,直到昨天终于读完了。 最初的确是由于BBC的剧集,那短短的四集看了无数遍,感动于男主的美颜和女主的坚强,加上蛋蛋的忧桑已经足...
评分不得不说,盖斯凯尔夫人是另一个玛格丽特。书中的玛格丽特不同于一般讨论家长里短的妇女,她更喜欢想男人一样去思考身边的社会问题。而盖斯凯尔夫人无疑是真实版的玛格丽特。 小说写于1855年,描写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时代)中期(1802年前后)的英国南方与北方(农...
评分先看了bbc的电视剧,然后就想看看原著,从学校图书馆的一个角落翻出,纸张发黄,破烂不堪,但我却捧着它在一周以内看完了。怎么说呢,跟电视剧相比,小说的内容要丰富得多,而且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线也淡如秋水,书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通常会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而没有那...
看了原著更感觉BBC拍的真好,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抓的很好。 比起电视剧,小说里的鲍彻(情绪方面,几次谈到他愤怒的情绪和绝望)和贝西(宗教方面,常常阅读并谈到圣经)给我的感觉有些不同,桑顿夫人谈吐的蕴义(赫尔父女第一次去拜访她时,她谈到桑顿这个姓氏时和实际情况形成的反差)也略有拓展。 喜欢《南方与北方》更胜《傲慢与偏见》《简爱》等,不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小说均如此。 结局太甜了!只是今天像玛格丽特这样的人和《南方与北方》这样的小说大概已经绝迹了吧? P.S.我真的不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为啥不再版!
评分玛格丽特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基督与爱,她促成了桑顿和希金斯的和解,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用“爱”来化解阶级矛盾。这是典型的具有理想性质的文学作品。
评分男二太恶心了,没追求到女主就已经想着怎么用女主的钱飞黄腾达……而且还和女主三观不合。女主姨妈那一家想把她留下来当保姆,硬是要撮合女主和男二,还自私想阻拦她去见濒死的贝尔先生一面。所以女主才会想和桑顿走啊
评分工业时代的《傲慢与偏见》。那个年代的女作者能对社会阶级矛盾观察如此深刻,虽然还是有失天真。还写出了女性的成长,即使还只是女性意识的萌芽。已经很难得了。
评分About love and more than love about how ones answered their lives and cared for the other’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