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学院创始人之一吉莉恩•巴特勒女士的经典著作,一本写给“社恐”人士的自助指南。
◎编辑推荐
☆ 比通俗读物更具科学性,比专业书籍更具可操作性。
以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为基础,围绕社交焦虑模型展开,并为读者提供详细而明确的方案和实施步骤。
☆ 适合各种人群阅读。
大众读者可以借此克服自己的“社恐”问题,而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考本书讲解的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 澄清了由来已久的误解。
传统观点认为人们“社恐”的原因是“缺乏锻炼”“只要肯硬着头皮多试试就好了”。但实际上很多社交焦虑者的问题并不出在表达能力上,反复尝试错误的做法,只能让他们的问题变得更严重。
☆ 提出了一种隐性的社交焦虑现象。
由于工作有规律可循,有些人能很好地完成销售、公关、接待等含有大量社交内容的工作,因此意识不到自己也面临社交焦虑的问题。可一旦面临毫无“章法”可言的社交场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内容简介
习惯闪避别人的视线,尽量避免与人接触?
觉得有人在看着自己,并会停下手中在做的事?
在进入一个满是人的房间前,需要别人的陪同?
种种迹象表明,你可能产生社交焦虑了。
在本书中,作者剖析了什么是社交焦虑,并系统介绍了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即减少自我关注、改变思维模式、改变行为模式,并在最后一部分补充了对特定人群有用的建议。
作者认为,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非病理性的现象。社交焦虑者们只是倾向于把情况想得很糟糕,本身并不缺乏优点,甚至还很讨人喜欢。所以,为了发挥个人优势,拥抱未来的美好生活,我们都应该了解自己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哪些努力是徒劳的,从而让自己更自在地社交。
◎媒体推荐
“在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的书籍中,本书是对读者来说蕞实用的一本,它非常全面。”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吉莉恩•巴特勒(Gillian Butler)是英国心理学会成员,同时也是认知治疗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巴特勒女士任职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和牛津认知治疗中心(Oxford Cognitive Therapy Centre)。合著《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每年春节,都是我人生的“黑暗时刻”之一。 亲戚邻里相聚一起回忆过去时,凡是讲到我,都是这样描述的:怕人、不爱说话,不爱走亲戚,常常一个人呆着。内向、胆小、脆弱…... 没想到啊,现在也长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大人了。 用现在科学的话说,我小时候就是社交恐惧。但是,我...
评分关于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值了。粗读了一遍。因为要理论联系际,所以先试着改变一下。 一个重要提示是,我的(其中一部分)拖延行为都是跟与他人接触有关。知道这点,就轻松多了。我不是不喜欢出去走。 纠正思维方式,自我意识和行为方式自然会变。来吧。
评分社恐不是内向,内向也不一定社恐!!!划重点!!!内向的人只是更喜欢自己思考,不会倾向于表达,但是需要表达的时候并没有问题!!!社恐归根结底还是害怕和别人交流,和内外向并没有关系!就像书里也说了,有些看起来最会和人打交道的销售、外交人员,在自己熟悉的规律被打破以后也会社交焦虑!
评分简直太有感触了
评分*具有说‘不’的信心!(对自己公平并不意味着自私,而是同样照顾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谈判技巧 不要咄咄逼人或控制对方,不要被他爱好哄骗或要求,关键是寻找可能的共同利益。
评分拼凑的大锅饭,无研究分析无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