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玛丽•艾肯 (Mary Aiken)
出品人:
页数:355
译者:
出版时间:2018-8-1
价格:CNY 5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896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学
  • 互联网
  • 网络生活
  • 社会心理学
  • 网络心理学
  • 网络
  • 好奇心推荐
  • 网络心理学
  • 互联网行为
  • 心理机制
  • 数字时代
  • 网络社交
  • 认知偏差
  • 网络成瘾
  • 信息过载
  • 虚拟身份
  • 心理干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十度灰》如何利用恋物心理,成为全球仅次于《圣经》的畅销读物?

为什么相对于亲朋好友,你更愿意向网络陌生人敞开心扉?

上网时总感觉时间飞逝,原来是网络的时间扭曲效应?

网络游戏中埋伏了哪些“上瘾”机关,暗中操控着你的行为?

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就越怕死?

......

网络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兔子洞,里面集合了新奇、刺激、喜悦、痛苦、不安等各种元素。在日复一日的冒险中,无论是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还是外在的行为模式,都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

《网络心理学》一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为你揭开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隐形行为设计开关。通过阅读本书,你就会明白,虚拟恋爱、网络霸凌、电子上瘾、极度自恋、网络焦虑……这些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及怎样才能在网络时代保持清醒,保护自己不被操控。

作者简介

玛丽•艾肯博士,著名刑事科学法医心理学家,网络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欧洲刑警组织顾问,曾与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联邦调查局(F.B.I.)和白宫下设的多个全球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培训的研修班。她研究的领域包括网络安全、有组织网络犯罪、网络跟踪、技术辅助贩卖人口、网上儿童权利等。她还是海牙司法门户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成员,致力于国际和平、正义和安全事业。她的突破性研究激发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剧《CSI:网络犯罪调查》的播出。

目录信息

序 人类与技术的碰撞 V
第一章 恋物癖的常态化 001
网络性探索一开始可能会令人兴奋。你告诉自己说,不过是把脚趾放进水里,试试水而已。但如果感觉很好——很精彩,会怎么样?不久之后,如果你成天都想把脚趾再次放进水里,又会怎么样?最后的最后,你可能就会站上跳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水里。
第二章 目的就是让你上瘾 031
互联网让人难以抗拒,因为它总会给人带来疯狂的惊喜,快速交付、探索机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间歇奖励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媒介。各种提醒、推送通知和其他视觉触发信号,像原始求偶信号一样,不断地刺激我们。
第三章 网络婴儿 077
如果宝宝花太多时间接受网络刺激,与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联系,不接触真实的人、真实的宠物、真正的玩具和真正的物品,宝宝的早期认知能力,如同情心、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受到损害。
第四章 弗兰肯斯坦和小女孩 113
如果机器伤害了人,该由谁来负责?是行业、技术的设计师,还是机器的主人?就像经典电影《弗兰肯斯坦》里的一幕:怪物与一个在湖边摘花的小女孩成了朋友。整件事看起来很温馨,直到怪物把女孩扔进了水里,女孩淹死了。
第五章 青少年、猴子和镜子 165
网络自我是个理想自我,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正忙着组装、创造和体验这样的虚拟自我,忙着用技术来绘制自己的自画像。但如果这个“最好的自我版本”被人说成“愚蠢”“丑陋”“失败者”,青少年会如何看待剩下的自己、真实的自我?
第六章 网络时代的爱情 213
正是因为技术本身,才让我们无法学会如何与人亲密,才会在亲密、关怀、面对面的关系中,感觉到不自在。这个容易搭讪的时代,似乎带来了更多的网上亲密关系,甚至更多的性行为,但并不是实际的接触性关系。正如特克所说的那样,更多的人在“一起孤独”。
第七章 网络健康焦虑症与疑病症 243
在线医疗搜索会让原本就很复杂的信息不断过载,从而使得所有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陷入恐惧的漩涡之中。忧心忡忡的人不会去找那些研究过概率和风险的医生,让他们提供深思熟虑、科学的意见,反而去关注出现在搜索结果列表顶部的最极端、最恐怖的情况。
第八章 黑暗空间:深层网络 277
在互联网的公海上,有许多可供网络罪犯隐藏的秘境:安全的港口、隐蔽的洞穴和电子海湾。在那里他们可以航行、抛锚,以及购买和交换工具、武器与其他违禁品。虽然在网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网络罪犯,但在最黑、最深的浑水中,他们却在自如地开展犯罪活动。
第九章 网络心理学研究前沿 319
在某些方面,生活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商人仍然通过网络赚钱。朋友仍然要交流。人们仍然会坠入爱河。青少年仍然痴迷于颜值。但他们都很孤独,都在盯着自己的电子设备,而不是盯着彼此。这样的生活,怎么能把他们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反过来,他们又会如何改造社会?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针对上面的短评“无用”“不够学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荒谬,第二反应是担心。 且不从专业角度判断,单从常识出发,一个经受五位数小时数起的专业训练的人员,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周章传递无用的信息? 对于不够学术的问题,社会不是由精英组成的,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看得见...

评分

针对上面的短评“无用”“不够学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荒谬,第二反应是担心。 且不从专业角度判断,单从常识出发,一个经受五位数小时数起的专业训练的人员,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周章传递无用的信息? 对于不够学术的问题,社会不是由精英组成的,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看得见...

评分

针对上面的短评“无用”“不够学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荒谬,第二反应是担心。 且不从专业角度判断,单从常识出发,一个经受五位数小时数起的专业训练的人员,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周章传递无用的信息? 对于不够学术的问题,社会不是由精英组成的,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看得见...

评分

针对上面的短评“无用”“不够学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荒谬,第二反应是担心。 且不从专业角度判断,单从常识出发,一个经受五位数小时数起的专业训练的人员,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周章传递无用的信息? 对于不够学术的问题,社会不是由精英组成的,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看得见...

评分

针对上面的短评“无用”“不够学术”,我的第一反应是荒谬,第二反应是担心。 且不从专业角度判断,单从常识出发,一个经受五位数小时数起的专业训练的人员,有没有必要花费大量周章传递无用的信息? 对于不够学术的问题,社会不是由精英组成的,尤其是技术的发展将各种看得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把大部分现象都写了一遍,不太深入

评分

网络色情、网络欺凌、让人沉迷(上瘾机制设计)的网络游戏、助推自恋的社交网络、充满毒品、暴力犯罪行为的暗网……网络上充满了刺激和诱惑,并且营造出了特别的氛围让人放松警惕、放开限制、不停探索,最终落入陷阱之中成为猎物,或干出不明智的行为沦为罪犯。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历数了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针对婴儿和青少年,如此沉迷于网络已经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全人类正在向网络世界迁徙,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变,但后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至少,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的问题给了我们足够警示,网络并非只有好的一面,且其负面效应正在愈发明显呈现出来,如果现在不加以治理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当然人工智能亦是如此。要知道任何进步都是有代价的,任何技术都有其不可预料的一面。

评分

正确的译名是:网络效应

评分

在立场上,本书作者属于坚定的监管派。由于缺乏有形的监督,以及在线权威的缺失,才会让大家看到数不胜数的自毁行为,网络的这点特性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影响更为深远。在这个容易搭讪的年代,技术的进步似乎带来了更多的网上亲密关系,但这些并不是实际的接触性关系,只是更多的人在一起孤独罢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大脑并不介意刺激究竟是来自于哪里,反正它们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所以游戏或者色情永远无法治愈我们的孤独。相反,这些刺激会逐渐成为一种安慰剂,让人最后回到网络空间。

评分

把大部分现象都写了一遍,不太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