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作为天职

科学作为天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猛 编
出品人:
页数:348
译者:
出版时间:2018-8
价格:4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63151
丛书系列:三联学术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韦伯
  • 李猛
  • 科学
  • 社会理论
  • 马克斯·韦伯
  • 学术
  • 社会学理论
  • 科学哲学
  • 天职观念
  • 知识本质
  • 科学方法
  • 理性思维
  • 现代科学
  • 学术责任
  • 真理追求
  • 实践导向
  • 批判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篇演讲,韦伯研究者李猛以“我们时代的命运” 为核心关切,编选了这本与韦伯对话的文集:不仅全新精译了演讲全文,收录了六篇韦伯同时代人对此篇演讲的批评与回应;还组织国内学人如渠敬东、应星和田耕等为文诠释韦伯当年的思考,直面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学术体制化与专业化困局,借助经典的力量来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为学术研究寻找信仰和职业的基础。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编者说明
科学作为天职 马克斯·韦伯著 李康译
I 韦伯与他的时代 吉砚茹译
科学的天职 卡勒尔
科学的革命 特洛尔奇
韦伯论科学作为天职 库尔提乌斯
韦伯及其科学观 李凯尔特
哲学还是世界观学说? 舍勒
韦伯对哲学的排斥 舍勒
韦伯的科学观 洛维特
II 韦伯与我们的时代
“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
韦伯与德国大学体制的论争 渠敬东
“科学作为天职”在中国
韦伯视角下的现代中国知识场域 应星
指向价值的行动
“科学作为天职”与韦伯科学学说中的价值理性化 田耕
专家没有精神?
韦伯论官僚时代的科学与文明 李猛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科学作为天职》这篇演讲一开始,韦伯通过简述美国和德国的大学制度,尤其是通过对比年轻学者在其中的处境,来说明学术工作的外在情形。他罗列了大学在当时面临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矛盾”。在陈述这些矛盾的声音里站着我们熟悉的韦伯,他以敏锐而沉重的口吻表达着身为精神...  

评分

评分

韦伯是通过对德国和美国的学术环境之对比来开始整个演讲的。在韦伯看来,美国的教育和学术体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经营。在当时的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且通过任教资格论文的青年人的学术生涯首先要从编外(无薪)讲师做起,而后才能凭借论文(专著)和机遇(职位空缺)等获得进一步...  

评分

评分

(本体是本学期的一篇课程读书报告,略有改动) 提起马克斯·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或许多数非专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其中一句“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1]],这句或许连本篇演讲的点睛之笔都不一定算得上的话,却长期作为入门者自励的“座右铭”,似乎大家都是狂热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面对世界无可奈何的清醒(韦伯所谓的‘清明’),以及担负这一绝望处境或必然命运的勇气(所谓‘责任伦理’),这些经常令韦伯的读者肃然起敬的品质,是这个时代仍然能以某种悲剧性的严肃,而不仅仅是喜剧或闹剧现身的最后一线证明,但它并未能证明思想本身的力量。韦伯的‘伟大’是一个问题。”

评分

从韦伯出发,走向科学,重估价值,回到生活。田耕老师的文章基本上解决了韦伯对“清明”的推崇背后的理论路线,李猛老师的文章又从科学、理性化与现代社会的角度为理解科学从业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根本伦理张力提供了指针。科学不是自足的,甚至可能成为自我毁灭的力量(参见卢卡奇),韦伯本身对哲学的价值化理解(文化科学与价值哲学的对子)又让人觉得他的位置更偏向于舍勒讲的“拒斥哲学”,因此这场本质上在信仰(价值)与生活(“指向价值的行动”)之间的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在科学价值张扬的尽头(我们还远未抵达),是不是就是自然的逸散和人性的灭亡?我们是不是又真的是无力的?一切都还尚未尘埃落定,我们能做的只有继续工作,以及在尚未确定方向之前,确立自己的beruf。

评分

从韦伯出发,走向科学,重估价值,回到生活。田耕老师的文章基本上解决了韦伯对“清明”的推崇背后的理论路线,李猛老师的文章又从科学、理性化与现代社会的角度为理解科学从业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根本伦理张力提供了指针。科学不是自足的,甚至可能成为自我毁灭的力量(参见卢卡奇),韦伯本身对哲学的价值化理解(文化科学与价值哲学的对子)又让人觉得他的位置更偏向于舍勒讲的“拒斥哲学”,因此这场本质上在信仰(价值)与生活(“指向价值的行动”)之间的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在科学价值张扬的尽头(我们还远未抵达),是不是就是自然的逸散和人性的灭亡?我们是不是又真的是无力的?一切都还尚未尘埃落定,我们能做的只有继续工作,以及在尚未确定方向之前,确立自己的beruf。

评分

四刷完毕 曾经被折磨 曾经被激励 曾经被感动……这是我最好的异性同学曾经的票圈封面 是晋军结课时振聋发聩的抒情 是李康娓娓中深沉厚重的感动 是飞哥抑扬间妙趣横生的冒险 是我暑假迷茫时点燃某种激情的引子 是冬天欣喜中送给女票的二十岁生日礼物……

评分

本以为这本书能解决自己至少部分困惑,然而勉力读完后我被韦伯的悲观击倒。虽然拥有激情,但我无法对科研这一职业全力投入,并且为不时窥见的无意义感生出恐惧,这本书让我认清自己不可能把科学当做天职,能平凡地过好生活便是毕生追求。我已经决定放弃学术道路,仅仅把博士当做普通学业完成,希望自己不要再为科研大哭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