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評分之前的短评侧重评论观点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和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第四章相对于这两章而言框架与结论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过了两个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发认为第四章中个人-家庭的切入点在研究同性恋群体的学术论文中少见且重要。 家庭是同性恋群体绕...
評分之前的短评侧重评论观点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和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第四章相对于这两章而言框架与结论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过了两个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发认为第四章中个人-家庭的切入点在研究同性恋群体的学术论文中少见且重要。 家庭是同性恋群体绕...
評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評分之前的短评侧重评论观点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和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第四章相对于这两章而言框架与结论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过了两个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发认为第四章中个人-家庭的切入点在研究同性恋群体的学术论文中少见且重要。 家庭是同性恋群体绕...
從社會學理論闡述的層麵看梳理的非常棒!不過從人類學田野進入的角度就有種“你說的都對,可用的確實不是人傢那套話語體係”的感覺……跟魏偉的那本比起來真的是一下就明白誰是“圈內人”誰不是……但沒辦法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嗯,都挺好。
评分目前將中國同性戀研究的理論疏浚做到本土化、全麵化與反思性極緻的一本學術書籍,選取的話題論點也十分有爭議性與探討意義。3.1、5.1與5.3應作為所謂中産酷兒們的硬核教科書:對於同性戀身份的話語意義爭奪是性少數人群落實“必要性”生存途徑的理論前提,但總體來看卻陷入內部分裂的窘境——一方麵是對采取“策略性本質主義”以達成社會革命動員的批判,同時批評新確立的性少數身份等級製度的重建和對異性戀文化的遵從式效仿;另一方麵是酷兒左派將性身份與性實踐化約為“欲望問題”,在肯定身份復雜性與流動性的同時,重返親密關係私領域的“去政治化”做法視根本性的壓迫製度為無物。本書的主要內容在於理清曆史脈絡、梳理各派思想並提供一些可供具體研究的實踐領域,其中最可貴的是作者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反思的嚴謹學術態度。
评分粗讀一遍,稍微感受到老師一直強調的那些學術理論和概念,另找時間精讀。
评分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些話題的爭議性,對全球化與本土化、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之間的二元對立的解讀和反思很全麵。 對同性戀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探討值得思考:全球化有西方化的涵義,二者並不是取代的關係。對全球普遍主義的訴求並非不證自明,新加坡與亞洲內部其他文化顯示瞭實用主義取嚮的同性愛欲實踐,當非西方社會遭遇西方新近發展的性話語時産生的發展無法通過西方的經驗來預見。 對酷兒理論及其他形態理論的批判也對中産階級酷兒頗有警示意義:沉浸於“無需通過生産方式便可以自由選擇商品和享受愉悅”的幻覺,無視根本性的壓迫製度,無助於走嚮真正的同性戀解放。 這本書的內容對意圖思考同性戀群體的理論及境況的人很有意義,其中拒絕立場先行、見到現象追尋原因的反思態度尤為可貴。
评分一句話結論,這本集子,作為普及圖書,還可以;但按照學術著作要求,可以說,難以及格。 很認真的讀瞭全書,想來是有資格評價的。從形式邏輯角度談一談。 這本書本質上是論文集,主體部分基本從知網上都能找到。至於緒論和第一章,無非是社科基金申請書上粘貼過來的。七拼八湊的集子本來就沒什麼整體邏輯可言,書後沒有參考文獻也是醉瞭,版本也沒有說明白。 第二章和第五章所謂“曆史與理論”基本是文獻綜述,作為“中國經驗”部分的第三章第四章基本是訪談得齣的內容。學問這麼做,讀讀文獻,做做訪談,發幾篇C刊,未免太輕鬆瞭。 作者不斷強調,要進行本土化研究,可惜,自己做的不過是聊聊天,然後總結一下。和論文裏引述的那些文獻作者潛心研究美拉尼西亞作為成年儀式的同性行為,或者馬尼拉的gay host不知道差到哪裏去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