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评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评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评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评分之前的短评侧重评论观点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和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第四章相对于这两章而言框架与结论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过了两个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发认为第四章中个人-家庭的切入点在研究同性恋群体的学术论文中少见且重要。 家庭是同性恋群体绕...
官哲话术写作的《女巫甄别狩猎指南》
评分2017年10月出版,内容很新
评分这本书挺好使,把历史与理论争论粗略地梳理了一遍,不过因为没有从这些争论中提取出几个基本范畴去串起这些争论所以有些可惜。我粗读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范畴: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行为与身份,否定与承认(其中包含仪式的分析,对出柜的象征意义讨论得很有趣——我以后要补点社会学,人类学知识),主流与边缘,话语的策略性使用(其中包含污名与正名),东方与西方,生成(becoming)与固化(being)......其实行为与身份也算是生成与固化这个部分下的。 不过要反思的是性的研究用范畴去加以理解合适么?会不会不用范畴去进行理解会揭示出更多细节?反正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评分目前将中国同性恋研究的理论疏浚做到本土化、全面化与反思性极致的一本学术书籍,选取的话题论点也十分有争议性与探讨意义。3.1、5.1与5.3应作为所谓中产酷儿们的硬核教科书:对于同性恋身份的话语意义争夺是性少数人群落实“必要性”生存途径的理论前提,但总体来看却陷入内部分裂的窘境——一方面是对采取“策略性本质主义”以达成社会革命动员的批判,同时批评新确立的性少数身份等级制度的重建和对异性恋文化的遵从式效仿;另一方面是酷儿左派将性身份与性实践化约为“欲望问题”,在肯定身份复杂性与流动性的同时,重返亲密关系私领域的“去政治化”做法视根本性的压迫制度为无物。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理清历史脉络、梳理各派思想并提供一些可供具体研究的实践领域,其中最可贵的是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反思的严谨学术态度。
评分一句话结论,这本集子,作为普及图书,还可以;但按照学术著作要求,可以说,难以及格。 很认真的读了全书,想来是有资格评价的。从形式逻辑角度谈一谈。 这本书本质上是论文集,主体部分基本从知网上都能找到。至于绪论和第一章,无非是社科基金申请书上粘贴过来的。七拼八凑的集子本来就没什么整体逻辑可言,书后没有参考文献也是醉了,版本也没有说明白。 第二章和第五章所谓“历史与理论”基本是文献综述,作为“中国经验”部分的第三章第四章基本是访谈得出的内容。学问这么做,读读文献,做做访谈,发几篇C刊,未免太轻松了。 作者不断强调,要进行本土化研究,可惜,自己做的不过是聊聊天,然后总结一下。和论文里引述的那些文献作者潜心研究美拉尼西亚作为成年仪式的同性行为,或者马尼拉的gay host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