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短评侧重评论观点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和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第四章相对于这两章而言框架与结论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过了两个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发认为第四章中个人-家庭的切入点在研究同性恋群体的学术论文中少见且重要。 家庭是同性恋群体绕...
评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评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评分之前的短评侧重评论观点中肯的第三章《同性恋话语与经验》和第五章《同性恋政治学之反思》,第四章相对于这两章而言框架与结论不是那么让人满意。过了两个月一些想法慢慢成熟,愈发认为第四章中个人-家庭的切入点在研究同性恋群体的学术论文中少见且重要。 家庭是同性恋群体绕...
评分(把自己大三的高分论文搬过来,假装一篇书评留作纪念,王老师的这本书也读了几遍,只是一直觉得定性研究对我来说太过伤神,性别研究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太大的空间,我也不明白做定性的老师怎么都一个个要往形而上学发展,要把一个事情不断抽象成概念和理论,我以后还是安心定量...
两大理论范式:本质主义视性态为自然范畴,建构主义则认为同性恋是历史进程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但我更好奇的是中国的同性恋话语实践与经验。按作者的观点,民国以前的所谓“男风”、“磨镜”并不构成特殊的身份类别,前者甚至不以同性爱欲为显著特征,而是一种权力支配、阶级次序的彰显。到了民国,受西方性科学话语的影响,同性恋活动被边缘化和病理化。但是中国的同性恋“有历史无文化”,这点从大部分女性反向书写的耽美小说中就能看出,它们把男男的爱与欲以异性恋性实践的形式呈现出来,本质上还是父权制下不平等的支配—顺从性别模式。其实对于现阶段中国同性恋群体的文化和自我意识是什么,我也不甚了解。另,提到身份政治和酷儿理论,规范化的抵抗也好,反规范化的抵抗也罢,我总觉得行政治是幻象。
评分非常学究的一本书,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得很全面,推荐作为专业读物。
评分粗读一遍,稍微感受到老师一直强调的那些学术理论和概念,另找时间精读。
评分2017年10月出版,内容很新
评分粗读一遍,稍微感受到老师一直强调的那些学术理论和概念,另找时间精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