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抒己见

独抒己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品人:上海译文新文本
页数:334
译者:唐建清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76320
丛书系列: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纳博科夫
  • 访谈录
  • 外国文学
  • 文学理论
  • 美国文学
  • 美国
  • 文学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独立思考
  • 个人观点
  • 自由表达
  • 批判性思维
  • 原创写作
  • 思想探索
  • 自我主张
  • 书斋文化
  • 理性讨论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信息

序 言 弗拉基米尔 • 纳博科夫
访 谈
刊名不详(1962)
BBC电视台(1962)
《花花公子》(1964)
《生活》(1964)
纽约电视台13频道(1965)
《威斯康星研究》(1967)
《巴黎评论》(1967)
《纽约时报书评》(1968)
BBC—2台(1968)
《时代》(1969)
《纽约时报》(1969)
《星期天时报》(1969)
BBC—2台(1969)
《时尚》(1969)
《小说》(1970)
《纽约时报》(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2)
“瑞士广播”(1972?)
“巴伐利亚广播”(1971—1972)
刊名不详
《时尚》(1972)
刊名不详
致编辑的信
《花花公子》(1961)
《伦敦时报》(1962)
《交锋》(1966)
《星期天时报》(1967)
《交锋》(1967)
《新政治家》(1967)
《君子》(1969)
《纽约时报》(1969)
《时代》(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1)
《纽约时报书评》(1972)
文 选
论霍达谢维奇(1939)
萨特的尝试(1949)
弹奏古钢琴(1963)
对批评家的回答(1966)
《洛丽塔》和吉罗迪亚先生(1967)
论改写(1969)
周年日记(1970)
罗威的象征(1971)
灵感(1972)
鳞翅目昆虫学文选(存目)
雌性小灰蝶(1952)
谈克洛茨《野外指南》的一些失实(1952)
1952年在怀俄明捉蝴蝶(1953)
奥杜邦的蝴蝶、蛾及其他研究(1952)
L. C. 希金斯和N. D. 莱利(1970)
译后记
附 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你追求的文学的美德是什么——怎么追求?” “用最佳的词汇尽可能表达所想表达的东西,文字要有韵味儿,让人产生联想。” 这是纳博科夫在接受《纽约时报书评》记者1971年采访时其中一个问题的回答。 和绝大多数读者一样,我读到纳博科夫第一部著作便是使他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评分

“In fact I believe that one day a reappraiser will come and declare that, far from having been a frivolous firebird, I was a rigid moralist: kicking sin, cuffing stupidity, ridiculing the vulgar and cruel—and assigning sovereign power to tenderness, talen...  

评分

纳博科夫既是文学家、又是生物学家,在诗歌《致我的灵魂》里,他把自己说成是“没见过世面的大自然的热爱者,一个迷失在天堂里的偏执狂”,而这个天堂乃是由蝴蝶和飞蛾构成的。对鳞翅目昆虫的终身迷恋,不仅使翩飞的蝴蝶成为他作品中的个人化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  

评分

“你追求的文学的美德是什么——怎么追求?” “用最佳的词汇尽可能表达所想表达的东西,文字要有韵味儿,让人产生联想。” 这是纳博科夫在接受《纽约时报书评》记者1971年采访时其中一个问题的回答。 和绝大多数读者一样,我读到纳博科夫第一部著作便是使他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喜欢演说的、不参与任何团体的、厌恶布尔什维克政党的、不喜欢有政治或社会意图的文学的、讨厌精神分析的、沉迷梦境与迷宫的、着迷于蝴蝶的、上课照稿子念的、用三种语言写作的、喜欢住旅馆的……纳博科夫,是直言不讳的、坦诚的、纯粹的、可爱的纳博科夫。“我相信,有朝一日会重新鉴定并宣告:我并非一只轻浮的火鸟,而是一位固执的道德家,抨击罪恶,谴责愚蠢,嘲笑庸俗和残忍——崇尚温柔、才华和自尊。”是的,我相信,淡漠背后的温情是真正有温度的。有太多的人对纳博科夫的出言不逊心怀怨怼,甚至贬低他的才华和作品,这得是多么脆弱的玻璃心。他说了太多实话,不是吗?

评分

纳博科夫访谈录,毒舌十级。前半比后半更好看。喜爱写作和捉蝴蝶。我对自己最欣赏的一个方面是,从未因批评家的无聊话和坏脾气而沮丧,我一生中从未请求或感谢书评家为我做书评。另一方面,自年轻时代起我的zz信念就如同花岗岩一样无可更改: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艺术自由

评分

前面的访谈真是读得过瘾,不管对写作还是阅读都很有纳博科夫独到的见解,怼得漂亮。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大概可以概括为纯粹、抽象、精巧、复杂。后面与洛丽塔出版商的恩怨也是很有意思。“我为快乐写作,而出版则为了钱”,这句太经典了。

评分

读了他的访谈,就毫不奇怪他为什么要那么写以及确然写了那样的小说了

评分

读了他的访谈,就毫不奇怪他为什么要那么写以及确然写了那样的小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