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僻,对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们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千故纸堆里,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乡愁。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割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20世纪的散文体大师之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圣彼得堡。1940年他移居美国,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洛丽塔》《微暗的火》进人现代经典之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曾在威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教授文学。1961年,他侨居瑞士的蒙特鲁斯。1977年在那儿去世。
毛姆和纳博科夫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每次在假想中有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自己对自己这样回答。毛姆是因为他的流畅,纳博科夫是因为他的艰涩。前者有一种开朗的自负,这令人感到世间万物不过都可被笑着嘲讽;后者有一种谦卑的自负,让人觉得生命是一种黑色的消解,苦难...
评分读完最后一个标点,让我们再次回到《透明》这只叙述之环的第一章——“未来不过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思维的幽灵”。“往事像透明物体,从内里向外闪耀光芒”。叙述者为何看重已发生之事而视未来为徒然的语言修辞? 细读文本会发现,叙述者始终要梳理的是“历史”,要超越的是“时...
评分纳博科夫的书买了好几本了,看到这本终于有点意思了。 前几天上厕所时发现了这本没有封面的小说,随手翻开一页,就吸引进去了。 句子很棒。
评分读完最后一个标点,让我们再次回到《透明》这只叙述之环的第一章——“未来不过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思维的幽灵”。“往事像透明物体,从内里向外闪耀光芒”。叙述者为何看重已发生之事而视未来为徒然的语言修辞? 细读文本会发现,叙述者始终要梳理的是“历史”,要超越的是“时...
评分補標
评分《透明》
评分这篇小说是和《普宁》捆绑在一起的一部中长篇,内容混乱而颠覆:洛丽塔,精神病,暴力,犯罪,梦境,精神分析,以及各种男性性幻想。
评分高中时同学借我看的,后来一直在我手里,没还给人家。一晃多少年过去了。。。
评分补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