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开始是在1932年的柏林用俄语创作《绝望》,并于两年后在法国巴黎的一家俄罗斯流亡刊物上连载;1936年底,纳博科夫用英语重写了这部小说,使之成为他第一部出于“艺术目的”创作的英语小说。在这部小说中,纳博科夫对群氓社会的心理运行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纳博科夫看来,对同一性的疯狂追求是群氓社会中独特个体绝望的根源。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赫尔曼绝望了,一方面他“精心”设计的骗保案没有成功,马上警察将要来抓捕他了;所以他把自己的行动和内心历程创作成书,书名中“绝望”。 作品算是寓言体,赫尔曼发现一个流浪汉费利克斯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他设计让费利克斯去死,然后妻子领取死亡保险金。可是警察并没...
评分《绝望》很精彩,博纳科夫在文本上独有天赋,将真实与虚构的两重奏演绎得精彩无比。故事的主线是“我”骗取了一个流浪汉(菲利克斯)见面,“我”将其杀死后,因为“我”相信两人一模一样,便制造了“我”死亡的假象。为了使这个计划更完美,“我”向妻子编造了一个关于兄弟失...
评分纳博科夫偏好“作为一门艺术的犯罪,以及纸牌游戏的骗局”,并以此来隐喻文本,模拟作品的创作过程。在《绝望》中,他通过代理人(叙述者)赫尔曼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实施了后来被他的另一位代理人亨伯特·亨伯特发扬光大的一种策略:一桩罪案即是一件艺术品,完美罪恶的天才是不...
评分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作家,他可以是讲故事的人,可以是教育家,也可以是魔法师。但大作家总归是大魔法师,因为只有从这点出发才能领悟他的天才之作的神妙魅力。我们如果将此看成是夫子自道,也许是最恰当不过了。时间会流逝,许多事情...
评分依然还是絮絮叨叨的纳博科夫。全篇嘲讽,结尾的演讲太有趣了!
评分“法国人,这仅仅是一场操练而已。挡住这些警察,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马上就会从这楼里冲出来。他是一个主犯,他必须逃亡。请你们别让他们逮住他。这是整个情节中的一个情节。法国的观众,我希望你们能为他从门口到汽车之间留出一条道儿来。把那车里的驾驶员赶走!启动汽车!挡住那些警察,把他们击倒,坐在他们身上——我们会为此付钱的。这是一家德国公司,所以请原谅我的法语。……”
评分20171225——135;开始很不喜欢说书人的那种表达方式,刚沉入情节就有旁白把你拉出来。到后来才渐渐明白,主人公的小聪明确实太自以为是了结尾太有戏剧性了。
评分20171225——135;开始很不喜欢说书人的那种表达方式,刚沉入情节就有旁白把你拉出来。到后来才渐渐明白,主人公的小聪明确实太自以为是了结尾太有戏剧性了。
评分本来就絮叨得几令我烦厌,翻译实在糟糕,读得非常伤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