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的著作,以讲述亚伯拉罕故事的奇岖和信仰的悖谬令无数后来的读者和学人的震撼、深思,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声誉。此新译本里有大量译者的注释,解释、介绍作品中涉及的名词与背景知识、相关隐喻;还选译了克氏自己与本书相关的日记,以及克氏专家对本书的分析“《恐惧与战栗》究竟说了什么?”并有译者专为本书编就的基尔克果年表。使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名作以更准确的表达、更丰富的背景、更深刻的诠释进入我们的阅读。
19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家、诗人基尔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又译克尔凯郭尔)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有《或此或彼》《重复》《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论反讽概念》等多种深刻的传世著作。
亚伯拉罕的故事是最伟大的信仰故事,亚伯拉罕是最伟大的信仰者。所有的人都会在听完这个向神祭献子的故事后,同意上面那句话,有人会留下感动和虔诚的泪水。但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理解了它。“首先,我无法理解亚伯拉罕,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亚伯拉罕。然后,我只能以‘理解那个...
评分“爱你才是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些人觉得爱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和一堆孩子,或许爱就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塞林格) ——题记 紫色的桔梗花有一个美妙的花语,永恒的爱与无望的爱。这样的花语具有无比...
评分亚伯拉罕的故事是最伟大的信仰故事,亚伯拉罕是最伟大的信仰者。所有的人都会在听完这个向神祭献子的故事后,同意上面那句话,有人会留下感动和虔诚的泪水。但没有几个人真正地理解了它。“首先,我无法理解亚伯拉罕,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亚伯拉罕。然后,我只能以‘理解那个...
评分关于作品,要以配得上作品认真的态度评论恐怕要假以时日, 基尔克果是一个深刻的人,毫无疑问,他从自身命运的独特性中发现了整个普遍性。不过这本书的译者也引起了我的兴趣,从一些注释中可以看出译者难得的以真诚的态度进行的思考,基尔克果试图逼近那个故事,译者又通过自己...
信仰之悖谬:普遍性的弃绝——信仰,于我之外无意义;信仰不可确信;信仰,是一种情绪,而非一种推理。 ps:标记过简装本。我读的其实是这一版精装本。
评分一切都取决于热忱的投入
评分绝对孤独与不可通约的私密关系,由此而建立的信仰。无限弃绝的跃迁放下了自我,走向了纯粹的爱与坚守,再经过荒谬的信仰之跃迁重新确立自我。断裂走向弥合,却又在弥合之中重新断裂。不可能与不确定中方能诞生真正的信念与信仰,而此时命运与人达成了和解与统一。
评分神前的孤独个体
评分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亚伯拉罕处在信仰核心中,他服从上帝命令去杀死自己的儿子。这非常荒谬,但在信仰传统中它合理。克尔凯郭尔用了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考验人们信仰的虔诚度。看的出来克尔凯郭尔一定程度上是钦羡这种悲剧英雄一样的信徒的,但克仍用审慎的目光打量信仰,他认为亚伯拉罕在献祭以撒的时候并未深刻认识自己的行为,也不是他作为个体的信仰完成。上帝是存在的,但个人也是存在的,个人不论在信仰与否,都逃脱不了自身:恐惧与战栗、有限与虚无。我想,克尔凯郭尔其实想要那种绝对地信仰的,但又想让人在感知局限性、悖谬性后真正地跃入信仰,更高程度的信仰,成为可以高于普遍性的特殊个体,或者说成为信仰骑士而非悲剧英雄。其实尼采的终极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如出一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