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

我和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德] 马丁·布伯
出品人:后浪
页数:208
译者:杨俊杰
出版时间:2017-9
价格:5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1308112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马丁·布伯
  • 心理学
  • 西方哲学
  • 关系世界
  • 我和你
  • 德国哲学
  • 对话
  • 爱情
  • 治愈
  • 成长
  • 温暖
  • 现实
  • 情感
  • 青春
  • 小说
  • 两性
  • 细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入反思西方现代哲学

区分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

关注不同主体的相遇和对话

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

※名人推荐※

☆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有个名字总是若隐若现地在人们的面前闪过。人们似乎知道他,但似乎又不太了解。他就是马丁·布伯,当代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这个维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存在意义之源泉,才能抑制膨胀的自我,才能正确对待世界。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院长

☆1923年,马丁·布伯发表了他的小书《我和你》。这是本很有趣、很重要的书,他的理论的根据说明了他的实存(存在)主义的倾向。布伯的思想着重指出“你”的关系的本源性,而把“你”向“他”的转化视为疏远化、对象化、客观化的必然趋势。“你”的关系才是基础的,它是文明的根基,但又是文明所揭示的,是文明所养育、维护的。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布伯所开辟的沉思图景是如此丰富,至今还如此新颖,以至造成了这种可能,使某种意义的视野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从开拓者所指示出的小路的角度,并不总被看到。这就是与事件相遇本身,就是在对话中来自自身的思想喷发,而远非理智的认知。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

※内容简介※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生于奥地利,犹太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德语文体大师。著述领域包含犹太神秘主义、社会哲学、圣经研究、宗教现象学等。布伯的哲学关注人与其他事物的“相遇”或“对话”。《我和你》是表达其哲学观点的代表作。

目录信息

译者前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参考文献
德汉术语对照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我与你》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到犹太教的痕迹,“对话-关系哲学”和“对话式的上帝观”完全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人类共同的精神课题。但我们必须看到,犹太教信仰传统是布伯思想的历史根基,布伯的思想是他将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精神与其他东西方伟大精神传统相融合...  

评分

认识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的几个大腕——欧文·亚龙、朱瑟琳·乔塞尔森、肯·威尔伯——都在他们的书中援引到这本书及其作者:马丁·布伯。      译者大概是老派的知识分子,文风喜带着古意的华丽雄壮。作者谈的是相遇,然而透过这本书与作者的精神相遇,已不是件...  

评分

陈维纲先生的版本是下过功夫的,甚至有些固执:好的书籍必须要认真读,因此就是要翻译的“晦涩”一些,阻掉那些不认真的读者。这个版本非常古典,尽管表述晦涩,但意蕴十足。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因为翻译实在糟糕,实在按捺不住,分别在亚马逊和豆瓣上留言批评。想来不会有更好...  

评分

就像是和一位最好的牧师的会面,也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没怎么读过哲学书,看见那拗口的句子就头疼的我,能看这本被武志红老师称为“翻译及其晦涩”的书且喜爱它,我也诧异。 原来,从前以为一定的事情,是可以变不同的。 一向不喜欢背定义,或许因为这个,对哲学中诸多名词甚...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密度不大但不失才华,算是精致思想的通俗化表达。 距离,其实就是在说距离。 我与你是一种关系,我与它只是与对象的言说。“它”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相关。“你”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无关。不难理解,“你”有种酒神的气质,环绕在非理性的四周,却在瞬间迸发出神的启示,是直接的、本能的、自然的、神秘的。“它”更接近日神精神,是工具对对象的审查、一种因果关系的物理式研究、远离本质的动力学。“并不是说科学和美学的理性没必要存在,但存在的前提是,它们要忠于作品,进入到围绕在理性周围的超理性范畴的关系事实之中。”联想到巴塔耶关于死亡时的充盈状态。 在我之前是泛灵意义的我与你,然后产生了我寻找后来的我与你,但实际上你和它又仅是一种修辞表达,有时你就是它,言它也在言你。这是关于唯它主义的警示,迂回地让人信仰非对象的上帝。

评分

自失型,自s型,偏激的叶老师看不起前者,偏重后者,永远偏向后者,因为个人经历的局限,目前也许永远达不到卷三的状态,任何一种情绪的消解对我都意味着写作者的背叛(艾玛,偏激的叶老师)

评分

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读不懂。

评分

“所有的真实生活,都是相遇。”

评分

杜绝与所有虚假作联结,但不要忘了去可以给予的领域给予,给予就是真实打开与联结的基础。就是马丁布伯所说的对面前的那个对象不去称为“它”,而是“你”。“你”,在万事万物的可能之中,但只有当“我”是丰盛与流动的时候,只有当“我”愿意给出“我”时,“你”才可能显现。在只有“我”与“它”的关系网的世界里,所有的关系都是虚设与暂时的,其相互的交换与给予的实相相距甚远,与本质的灵性擦肩而过。那个“我”有可能是博大的,但不可被触碰,也就取消了“你”的可能。对于凡人的“我”来说,神与灵,是那个“你”;对于神与灵来说,凡人亦成为“你”,基督通过十字架,佛主通过地狱,都用“我”深深碰触了“你”。而那个只与“它”发生关联的“我”则将永远漂移在虚妄的界限,其自身亦将永远作为之于事物的“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