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上卷)》不仅是黑格尔本人全部著作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于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他是它不是从天而降,它也有其来源和继承,发展过程。
原文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1)期:27-33 摘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的翻译理念是:通过对西方文化背景的全面了解和熟悉,对黑格尔高度抽象思辨的文句加以疏通,将中国读者带入一种高强度的逻辑思维和体系化思维的训练,提高中国人解读西方思想的隐微之...
评分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11年8期 最近两年,我在给研究生逐句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中,感到该书从第一部分“意识”向第二部分“自我意识”的过渡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对一个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区别的意识;反之,自我意识...
评分第1页 对于记忆力极差的人来说,笔记是个没办法的办法。 -----------------------------译者导言 黑格尔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的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个人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其必然发展到它的反面,即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
不懂黑格尔的人,往往从他的小逻辑开始读起,以为短的就好读.其实这本才是入门必读.
评分翻译得极美
评分黑格尔将主观精神分为三个环节,意识,自我意识(很泪目),理性。事物的内在核心对人的意识来说是彼岸,通过认识活动,意识回到自身即此岸,形成意识的闭环。他把意识划分为“感性、知觉和知性”三阶段。在感性意识阶段,意识只知道客体存在(即纯粹的感性确定性),而不能了解更多的有关客体的东西;而知觉阶段则让人进一步地认识事物,人对事物的把握就上升为对普遍性和共相的感知。而自我意识则从对感性和知觉的反思中得来,它与“非我”对立,是对意识本身的一种反思,自我意识因而远比意识丰富,然而自我意识的内环也必须经过一个被承认的外环,即另一个与之相似的自我意识组成的外环。对黑格尔而言,自我并没有通达自身的特权,它只是发现自己是既成事实或置身于另一个自我之中,这另一个自我承认它是一个自我。自我与他者都凭直觉感觉到。
评分自从自然科学带给世界“理性”之后,人文学者也开始对经验之外的世界,进行或模糊或清晰的描述——试图将人们无法经验的精神世界剥离出来。黑格尔一书即是这种努力的早期尝试。只是他笼统地将这些“非物质”的东西统称为精神世界,事实上,在这本书出版之后的不到数十年间,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在内的行为科学就迅速从形而上学中分离了出来。不能不说是对黑格尔早期实践的继承。
评分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伟大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书,这本著作在几百年内都无法超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