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小妍
出品人:启真馆
页数:332
译者: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5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8167758
丛书系列:启真学术文库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彭小妍
  • 海外中国研究
  • 文学研究
  • 跨文化研究
  • 文学
  • 现代文学史料
  • 比較文學
  • 浪荡子美学
  • 跨文化
  • 现代性
  • 个体自由
  • 身份认同
  • 文化碰撞
  • 后现代主义
  • 美学哲学
  • 全球化
  • 自我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浪荡子是世界现代文学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立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海新感觉派入手,研究从现代浪荡子的源头巴黎,到作为中西方交流中介的日本,再到上海的浪荡子美学和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将浪荡子视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推手,探究他 们在跨文化场域中对各种体制界限的逾越突破和创造性转化,并带出对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本及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本土转化的探讨。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作者简介

彭小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方向为两岸现代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曾出版专著《超越写实》《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小说《断掌顺娘》《纯真年代》,主编有《杨逵全集》。

目录信息

缘起/1
序:跨文化现代性/4
插图表/10
导言 浪荡子美学:跨文化现代性的真髓
前言:路易十四,浪荡子的完美典型/12
浪荡子/漫游者及跨文化现代性/18
浪荡子、摩登女郎及摩登青年 /27
第一章 浪荡子、旅人、女性鉴赏家:台湾人刘呐鸥
永恒的旅人:跨文化实践/42
典型浪荡子及女性嫌恶症/49
新感觉派文风及摩登女郎/58
浪荡子美学及海派/71
台湾人在上海、东京/83
混语书写与跨文化现代性/92
第二章 一个旅行的次文类:掌篇小说
回眸一瞥的摩登女郎/95
由法国旅行到日本及中国的次文类/100
浪荡子美学作为天命事业/105
如何成为摩登女郎? /109
摩登女郎的商品化/115
浪荡子美学与女性嫌恶症/119
浪荡子与女浪荡子的邂逅:穆航与香奈儿/126
由巴黎到东京到上海的新感觉派/139
我独衷于游荡……(Je n’aime que le movement)/146
第三章 漫游男女——横光利一的《上海》
新感觉与象征主义/153
《新感觉论》与物自体/159
宫子:国族战争中的摩登女郎/169
癫痫发作的奥加:俄国的失落天使/173
芳秋兰:神秘的中国女革命家/175
山口:亚洲主义者,以尸骨发财的食腐肉者/181
参木与阿杉:迷失的日本之子/190
从群众到漫游男女/194
第四章 一个旅行的文本:《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译者的个人能动性/198
三位摩登青年与爱情的科学/200
《昆虫记》与大杉荣/206
鲁迅与《昆虫记》/215
法布尔与达尔文:宇宙观迥异的两位科学家/221
一个旅行的文本/237
鲁迅会如何看待浪荡子美学/245
第五章 一个旅行的现代病:“心的疾病”与摩登青年
翻译与跨文化现代性/248
“医愈了我的女性嫌恶症,你又送了我神经衰弱症。”/251
日本及中国的心理学建制/257
如何为五官感受及神经衰弱命名/264
如何诉说“我爱你”/283
结论:相互依存/292
中日文书目/303
西文书目/318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评分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8年5月21日) 文/俞耕耘 “浪荡子”一词在道德判断上,无疑充满贬损。然而,如果超越伦理意义,从善恶的“彼岸”看,它又可以意谓一种生存风格。正如王德威所言:“浪荡是颓废的风情,也是前卫的风格;是惊世骇俗的姿态,也是求新奇求变的欲望。”其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为了浪荡子形象爬梳于各种原典的犄角旮旯终于使其得以建构,未免理论先行以偏概全;相互依存的概念并未体现;个人能动性付诸神秘主义色彩的偶然;开篇太阳王的形象是个大bug。但是依然是好书。

评分

作者犯了根据结论找论点的逻辑错误,且大量论点前后不衔接。何为浪荡子?作者定义为"有钱有闲"的人,确与波西米亚不能相论,但作者刚愎自用的论点和犄角旮旯的论据扣偌大个"浪荡子美学"的盖子未免太以偏概全了。本书题目对读者有误导性,充斥的多语言原文倒是字面上符合"跨文化"了。

评分

题目很诱人,可惜处理的过于草率。各章节之间的结构安排似不甚清楚,衔接并不顺畅。导言和第一章中经常会出现“在第二/第三/第四章中会详谈”这样的表述,看多了有点不舒服。原文是英文,作者自己翻译成中文,语感上有一定的滞涩。另外我个人觉得此书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理论运用的不够灵活,资料爬梳不够细。既然写这样一本专著,至少要把“浪荡子”,“摩登男女”这样的重要概念在导论里谈清楚,而不是只是剪接一些本雅明加上福柯的只言片语。看书的过程中,总感觉李欧梵的影子不时浮现。近些年海外现代中国研究的著作有的真是感觉蛮肤浅的,来来回回的搬弄几个概念,却没什么创新的想法。还是应该像李海燕学习,人家那本《心灵革命》写的多棒啊。

评分

既然选择浪荡子,借用波德莱尔和本雅明,却连一半是新奇,一半是永恒的辩证法都说不出,浪荡子与人群的唯我论与商品网络的辩证关系也点不出,不要小看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啊

评分

环球与此同热的比较视野是亮点,但早在零几年周蕾就带着其他国家的学者做过二三十年代的环球摩登女郎现象,取的也主要是中日法,兼顾朝鲜和台湾等地,明显周蕾她们的研究虽然更早但更深入,把摩登女郎现象放在殖民地的近代化过程中,以性别为切入点考察跨国消费文化和流动的消费欲望,论述资本的消费欲望和视线凝视的政治以及殖民帝国中个体的生存。这本书将摩登女郎作为浪荡子的凝视的产物就忽略了摩登女郎的能动性,摩登女郎的符号背后是种族争议,国族主义,殖民情结,社会改革,优生学,资本主义和爱国主义潮流的交错,是种种现代性在不同地区文化脉络的现身。与之相比,全球现象下的这种浪荡子现象并没有做好勾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