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讳举例

史讳举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陈垣
出品人:
页数:298
译者:
出版时间:2016-6-1
价格:2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18070
丛书系列: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图书标签:
  • 陈垣
  • 文献学
  • 历史学
  • 避讳学
  • 经典
  • 考据学
  • 目录学
  • 民国
  • 史学
  • 讳义
  • 举例
  • 古代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字训诂
  • 文化传统
  • 典籍解析
  • 历史考证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避讳学是学习、理解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知识。本书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著作,举了八十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是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简介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

目录信息


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第二避讳空字例
第三避讳缺笔例
第四避讳改音例
卷二避讳之种类
第五避讳改姓例
第六避讳改名例
第七避讳辞官例
第八避讳改官名例
第九避讳改地名例
第十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外戚讳例
第十七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恶意避讳例
史讳举例目录
卷三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一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后人增改例
第六十二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第六十三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晋讳例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唐讳例
第七十七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宋讳例
第七十九辽金讳例
第八十元讳例
第八十一明讳例
第八十二清讳例
征引书目略
附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陈垣先生总是竭尽所能收集史料,辨清史源,最后再删削精选,提炼出可称“通例”的东西用来发表。不怀疑如果年轻人拿他书里的一两条线索敷衍成文,可以弄出本厚厚的硕士论文来。厚积薄发,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评分

陈垣先生总是竭尽所能收集史料,辨清史源,最后再删削精选,提炼出可称“通例”的东西用来发表。不怀疑如果年轻人拿他书里的一两条线索敷衍成文,可以弄出本厚厚的硕士论文来。厚积薄发,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评分

陈垣先生总是竭尽所能收集史料,辨清史源,最后再删削精选,提炼出可称“通例”的东西用来发表。不怀疑如果年轻人拿他书里的一两条线索敷衍成文,可以弄出本厚厚的硕士论文来。厚积薄发,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评分

陈垣先生总是竭尽所能收集史料,辨清史源,最后再删削精选,提炼出可称“通例”的东西用来发表。不怀疑如果年轻人拿他书里的一两条线索敷衍成文,可以弄出本厚厚的硕士论文来。厚积薄发,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评分

陈垣先生总是竭尽所能收集史料,辨清史源,最后再删削精选,提炼出可称“通例”的东西用来发表。不怀疑如果年轻人拿他书里的一两条线索敷衍成文,可以弄出本厚厚的硕士论文来。厚积薄发,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此系列纸质较差。

评分

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举重若轻,不愧为四大名家

评分

陈垣先生在书末附录《〈通鉴胡注表微〉避讳篇》中说“不讲避讳学,不足以读中国之史” ,诚如斯言。 本书文字虽少,但体例恰当、论证精细。虽有些许似可再加商讨之处,但整体而言,只可见陈先生深厚史学功力,我辈惟有仰叹之慨。 另,陈垣先生说宋人避讳之例最严,这大概是基于避讳字的数量言,后世的史学家从研究角度讲,这点当然是最需要关注的。但是对历史上当时的人来言,避讳最严的应该还算是清代,因为只有清代会频繁出现因未及时避讳而大面积诛杀人命的情况。陈先生举的《字贯》一案即可证明。

评分

陈垣先生的经典之作,每一页每一行都是精华,应该是浓缩的几十年的读书笔记,没有一句废话,就这么排列出来,也是极有气势。避讳的传统,是进入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传统史学的一块敲门砖。情况非常复杂,有时候认为应该避讳的,不避讳,有时候认为没什么问题的,还是要避讳。避讳是一整个时代的特征的投射。

评分

陈垣先生在书末附录《〈通鉴胡注表微〉避讳篇》中说“不讲避讳学,不足以读中国之史” ,诚如斯言。 本书文字虽少,但体例恰当、论证精细。虽有些许似可再加商讨之处,但整体而言,只可见陈先生深厚史学功力,我辈惟有仰叹之慨。 另,陈垣先生说宋人避讳之例最严,这大概是基于避讳字的数量言,后世的史学家从研究角度讲,这点当然是最需要关注的。但是对历史上当时的人来言,避讳最严的应该还算是清代,因为只有清代会频繁出现因未及时避讳而大面积诛杀人命的情况。陈先生举的《字贯》一案即可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