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文学研究 红楼梦 中国文学 红学 港台版 文學評論 遗民 臺書
发表于2024-11-24
紅樓夢的補天之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以「遺民情懷」作為重詮《紅樓夢》的密碼
從文字迷宮中發掘「隱微書寫」的政治意義
將當代理論導入紅學研究,重審「反清悼明」或「排滿興漢」的議題
學者廖咸浩新作《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
將紅樓夢中「心學」與「理學」的對抗現象,
還原為遺民情懷與清代籠絡政策的抗衡,展開關於本書題旨的鉤沉。
這個重詮的過程主要以後設小說、國族寓言及精神分析理論貫穿。從紅樓夢以兩種神話二度開展的現象,勾勒出其後設小說架構,並以「不看正面,應看反面」的寓言閱讀,窺看其對明清易代之巨變下國族命運的省思,再由精神分析理論剖析遺民之「另我」(寶玉)如何在以《大義覺迷錄》為高潮的清廷籠絡政策壓力下,經由重履崇禎殉國至南明覆滅的歷史,以堅其不仕二主之志。最後,《紅樓夢的補天之恨》更經由此一易代的悲劇,探索紅樓夢如何轉化興起於明清之際的本土現代性因滿人入關所遭致的挫敗。
文學研究中的寓言式閱讀在中西文學傳統中都源遠流長,而當代的「國族寓言」式的閱讀,更可謂結合了傳統寓言式閱讀、當代後結構主義理論及後殖民理論,對文學作品中被忽略的國族宰制關係給予了全新的關注。《紅樓夢的補天之恨》的寫作即是從這樣一個視角出發,對遺民情懷應成為一種「具正當性」的紅學研究議題,提供一點淺見。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廖咸浩《紅樓夢的補天之恨》開宗明義,點出目前「紅學」研究的局限在於執著文本內部(人物、文字、象徵)研究,以致見樹不見林,忽略《紅樓》真正宗旨:這是一本反清復明的國族寓言,是一本政治小說。我們任何對木石前緣的矜惜,對補天遺恨的喟嘆,都必須以作者的遺民情懷為前提。
《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延續了蔡元培、潘重規的「紅學」論述,力圖「正本清源」,為《紅樓》民族大義再做解說。廖咸浩秉持《紅樓夢》作為寓言小說的信念,將全書視為一龐大細膩的遺民密碼結構,不僅自己抽絲剝繭,也號召讀者有志一同,參與解密工作。在以往蔡元培、潘重規式的解讀方法外,他又能操作西學理論,從拉岡(Lacan)到布希亞(Baudrillard)、紀傑克(Žižek),從創傷論到國族論、後殖民論,發展出個人的詮釋體系。作者一方面是解密,但另一方面因為援引、發揮繁複理論資源,其實又成為「加密」的嘗試。由此形成微妙的論述張力,最是可觀。
廖咸浩將《紅樓夢》再還原至歷史情境,認為《紅樓夢》成書背景雖然已是雍乾盛世,卻也是文字獄的高峰期。根據小說種種蛛絲馬跡,作者認為上述三重世界觀和遺民論述息息相關。太虛論依違程朱理學,其實投射清廷懷柔漢人的一套思想邏輯;大荒論指向明室正統覆亡後,天崩地裂的絕對荒涼情境;而大觀論則暗示遺民一往情深,追懷前朝而不可得的烏托邦結晶。
廖咸浩
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台大外文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外文學》月刊社長兼發行人、《英美文學評論》總編輯、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總編輯、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台灣大學主任祕書、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並曾受邀至美國西雅圖大學任客座教授,捷克查爾斯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任特約講座教授,至美國普林斯頓、芝加哥、澳洲墨爾本、香港中文、南京等大學任訪問學人。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公餘曾在港台主要報刊如《聯合文學》、《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香港《明報》擔任專欄作家,以及幼獅電台《苦澀的成長》、公共電視「閱讀天下」的節目主持人。
研究範圍包括:文學/文化理論(精神分析、後殖民理論、全球化與跨國主義、新物質主義理論、後人類理論)、文化政策、比較詩學、英美文學、紅樓夢、電影詩學、道家美學、華人離散、台灣文學及文化等。在創作上寫過詩、散文與小說。
著有散文集《迷蝶》(印刻),評論集《愛與解構》(聯合文學)、《美麗新世紀》(印刻),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爾雅)、《臺北學(Ⅰ)》、《臺北學(Ⅱ)》。另有專書《後台灣文學:認同、現代性、後殖民》、《我是別人:台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德勒茲與中國思維》,及中、英文詩集即將出版。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对文学研究的评价只有能否在不断提出相抗证据的情况下自圆其说且不至于感到过度解读。廖教授在作者已死的后现代,着重考察小说的寓言属性,认为曹雪芹(或者一群作者)把欲彰弥盖欲说还休的家国情怀通过不同体系之间的相互批判(大荒批判警幻仙子价值观,警幻批判宝玉价值观,宝玉拥抱大观园价值观)的内在矛盾表达出来。还有一大亮点是人物之间的价值矛盾。通过对套娃一样的三重体系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后,很合理的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eg香菱和可卿各代表庶民与精英的中国,湘云是拥护程朱的清王朝的说客等。这些冲突在“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部分和大义觉名录部分的分析尤为精彩。最后落脚,作为遗民中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应何去何从。对应到宝玉,就是成为像顾炎武一样做一个既治国又等待复国的人,著书治世只为天道永存。
评分“历史是否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肤之痛?”英莲书写-庶民四处流离,自处之道图存之情。 拉康的亲证幻思与认同参统:历尽幻思彻底觉悟,透过此艰难程序不再受任何封闭意义系统的幻思(大义物)所宰制;但真实并非可勾留之处,那种无以名状的情感纠结(执爽,病症-一组殊异的表意构造)最后成为唯一依归,病症转参统,不但主体能与执爽内建关系,还赋予主体最低程度的一致性(或意义)从而完成治疗,借助认同参统以不再受制于大义物的方式生存于象征之中。 类似禅宗的态度:重新回到尘世,回到一种庶民天下之情。 历代之治乱,人物之臧否,莫不各有一定之说,此皆肤论瞽言,未尝深求其故,取证于心。——黄宗羲 “现代主体(普遍性本质的一个破洞)因其看透以普遍性自居的论述皆建于武断和人为之上,或深陷虚无黑暗踟蹰丧志,或拘碍尽释大彻大悟。”
评分新瓶装旧酒。用花里胡哨的后现代思维包裹住遗民文学。后殖民理论可以用来研究遗民的精神风貌吗?乱七八糟的各色理论包裹下,其核心还是索引派的观点。作者以为对石头记的纯文学研究不涉及政治是浅陋的,但他对政治的理解同样肤浅,纠缠于各色新鲜的后现代呓语中不能自拔,也算是现在中文学术中的可怜人,最可怜的是这就是现代中国学术的主流。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悲哀!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对文学研究的评价只有能否在不断提出相抗证据的情况下自圆其说且不至于感到过度解读。廖教授在作者已死的后现代,着重考察小说的寓言属性,认为曹雪芹(或者一群作者)把欲彰弥盖欲说还休的家国情怀通过不同体系之间的相互批判(大荒批判警幻仙子价值观,警幻批判宝玉价值观,宝玉拥抱大观园价值观)的内在矛盾表达出来。还有一大亮点是人物之间的价值矛盾。通过对套娃一样的三重体系对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后,很合理的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eg香菱和可卿各代表庶民与精英的中国,湘云是拥护程朱的清王朝的说客等。这些冲突在“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部分和大义觉名录部分的分析尤为精彩。最后落脚,作为遗民中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应何去何从。对应到宝玉,就是成为像顾炎武一样做一个既治国又等待复国的人,著书治世只为天道永存。
评分总评:堂庑特大之作。作者能针对传记式批评、新批评和索隐派的不足而试图各取所长,并且更进一步地援引当代理论来阐发《红楼梦》中的三层叙事,挖掘隐藏在其中的被压抑的声音,正好也呼应了当今的文学研究对“现代性”的关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具备当代理论眼光的同时,并未对《红楼梦》中隐晦地呈现出来的“国族意识”进行否定而视之为当时知识分子在满清统治下保存文化和保持自尊自重的抵抗。最后,作者指出,正是这种隐晦的书写策略以及时代的变迁,使得《红楼梦》原本的主旨也变得越来越晦暗不明。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紅樓夢的補天之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