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的历史

人文学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荷) 仁博德 (Rens Bod)
出品人:
页数:428
译者:徐德林
出版时间:2017-11-13
价格:8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8701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人文科学
  • 历史
  • 思想史
  • 人文
  • 文学研究
  • 文化
  • 哲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人文历史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哲学史
  • 文学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哲学
  • 西方思想
  • 人文科学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科学史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在本书作者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一部相关的人文学史。作者将不同人文学科的学科历史资料加以梳理和汇聚,做了一次条理清晰的叙述。随着本书的展开,我们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文学科确实展示出了某种自身独有的模式,继托马斯库恩之后,人文学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某种意义上,人文学科一直在进步。尽管本书的涵盖面非常广,但论点和结论却丝毫未流于表面与肤浅,另外,其轻松活泼的行文风格使得本书也适合于大众读者。

【名人推荐】

“特别雄心勃勃的事业……任博德所撰写的并非是一部‘新的’历史,而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这类历史。”——诺埃尔﹒马尔科姆,《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任博德的著作旨在吹响启动一个大工程的号角,把人文学的历史发展为与科学史平行(完全可能密切合作)的一个亚领域,其目标是建构一种更加普遍的知识形成史……任博德的积极开拓很好地证明了研究范畴的变动不居。”——《美国历史评论》

“其著作的旨归不是为了编故事,而是要证明人文学科是关于进步的学科。”——赛斯﹒莱勒,《后中世纪:中世纪文化研究》期刊

“人文学者经常认为,当他们使用经验性的方法的时候,他们是在向科学看齐。任博德对此进行了反思,其结论是他们错了:人文学者使用经验性的方法是在回归他们在十五世纪人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之根,当时经验性的方法刚刚被发明。”——迈克尔﹒谢尔默,《科学美国人》

“任博德的著作的确引起了轰动,不仅在学术界,而且也在荷兰、英国,以及更加广泛的西欧的主流大报。他不但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一部人文学的成文史,而且为此采取了这样一种视野,它特别参照自然科学重新界定了人文学的作用。”——奥利弗﹒格兰兹,《神学院研究》

“任博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与自然科学极为类似,自古以来就有人文考察的多种思路,它们探寻支配语言、文学经典或者历史等发挥作用的普遍法则。”——安德里亚﹒博纳科尔西,(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

“任博德恢复了人文学在科学系谱图中的应有地位。”——哥本哈根,《周末报》

“学界关于人文学研究及其支持的绝望和末世预言,尤其是在美国,使得任博德的著作不但读来有趣,而且及时和雄心勃勃。”——《文艺复兴季刊》

“以防阅读本书读者不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在每一项下不但小心讨论了欧洲的发展,而且(适当)讨论了印度、中国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其结果毋庸置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且信息量非常大。”——约翰﹒亨利,国际科学史权威期刊《艾西斯》

作者简介

任博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和计算学研究所教授;译者徐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前言:寻求原则与模式
第二章 古代:“人文学”的发端
第一节 语言学:语法的诞生
第二节 历史编纂学·史料问题与历史的形式
第三节 语文学·文本修复问题
第四节 音乐学·和声与旋律法则
第五节 艺术理论·世界的视觉复制
第六节 逻辑学·推理规则
第七节 修辞学·演讲术作为一门学科
第八节 诗学·文学与戏剧研究
概要:古代世界人文学的共通模式
第三章 中世纪﹕普遍与特殊
第一节 语言学·从规则到范例
第二节 历史编纂学·通史与形式传述理论
第三节 语文学·缮写员、百科全书编纂者与译者
第四节 音乐学:音乐实践的形式化
第五节 艺术理论·遵循与打破规则
第六节 逻辑学·真实三段论的法则
第七节 修辞学与诗学·形形色色的规则
概要:中世纪人文学的创新
第四章 早期近代:人文学的统一
第一节 语文学·早期近代的学问女皇
第二节 历史编纂学·语文学传播:世界观的世俗化
第三节 语言学与逻辑学:在人文主义的束缚下
第四节 音乐学·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缺失一环
第五节 艺术理论·视觉世界表征的一个转折点
第六节 修辞学·包罗万象(抑或空空如也)的科学?
第七节 诗学·绝境中的古典主义
概要:早期近代人文学中有进步吗?
第五章 现代:复兴的人文学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世界的历史化
第二节 语文学:一门完备的学科?
第三节 语言学与逻辑学·语言与意义的法则
第四节 音乐学·系统与历史
第五节 艺术史与考古学·走向视觉语文学
第六节 文学与戏剧研究·修辞学与诗学的神奇消失
第七节 媒体与文化研究·从电影研究到新媒体
概要:现代人文学中有断裂吗?
第六章 结论·改变世界的人文学洞见
附录:关于方法的说明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从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之后,我就没有继续仔细读完了,并不是因为没有趣味,而是其中趣味逐渐被此书规范的体例和宏大的野心掩盖,前者可以从目录看出端倪,而后者在附录·关于方法的说明里由作者本人详尽。 总体来说,此书是一种尝试,一种将人文学历史作归纳、模式化,甚至字典...

评分

在Lynn Richards的英译本中,作者Rens Bod在Preface里提及自己参与了英译本的翻译与出版,Google后也发现Lynn会荷兰语,英译本大概是得到了作者本人亲自认可的。但奇怪的是,中英两个译本仅第一章就相差悬殊,不知徐老师是据哪个本子翻译的,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 第一页比...  

评分

在Lynn Richards的英译本中,作者Rens Bod在Preface里提及自己参与了英译本的翻译与出版,Google后也发现Lynn会荷兰语,英译本大概是得到了作者本人亲自认可的。但奇怪的是,中英两个译本仅第一章就相差悬殊,不知徐老师是据哪个本子翻译的,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 第一页比...  

评分

在Lynn Richards的英译本中,作者Rens Bod在Preface里提及自己参与了英译本的翻译与出版,Google后也发现Lynn会荷兰语,英译本大概是得到了作者本人亲自认可的。但奇怪的是,中英两个译本仅第一章就相差悬殊,不知徐老师是据哪个本子翻译的,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 第一页比...  

评分

在Lynn Richards的英译本中,作者Rens Bod在Preface里提及自己参与了英译本的翻译与出版,Google后也发现Lynn会荷兰语,英译本大概是得到了作者本人亲自认可的。但奇怪的是,中英两个译本仅第一章就相差悬殊,不知徐老师是据哪个本子翻译的,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 第一页比...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书都是重点(´・ω・`)

评分

宏观的问题意识(如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起源共通与分道扬镳,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延伸与影响,学术史是学问之起)是可取的。 但知识框架的建立与论点论证过程,实在太弱。 关于中国学术史的部分充满错误,翻译也是够烂。不忍卒读。

评分

翻译看的令人头疼。别买!

评分

体系全新,蛮有意思的,但我不感冒

评分

蛮有趣的思路。目前中国出现大量翻译者,其实也是一种人文学运动,不能因为翻译了一些哲学作品就以为自己也是哲学家了,其他学科亦然。这个运动会催生真正的促进学科构建的人才,也会从内部改造各个自然语言,这是翻译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