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经历了传统的旧事物的瓦解,是个过渡型的人物。苏格拉底见证了他的城邦在政治上的兴衰起伏。他在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智者派的争辩中形成了自己的对话艺术。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精神上的骚动不安、对传统的怀疑以及在思想上寻找新的方向的企图。对克尔凯郭尔、尼采甚至卡尔•波普来说,在苏格拉底身上,哲学自身是在场的;苏格拉底就是哲学的形象本身,是哲学家的原型。
君特•费格尔(Günter Figal,1949—),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海德格尔协会前会长,“解释学年鉴”主编。主要著作有《阿多诺:自然美作为玄辨的思想》《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马丁•海德格尔入门》《理解的意义》《尼采》《对象性》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哲学无法把握哲学自身 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死负有全部责任 一本精炼的苏格拉底传记、评论、研究论文。
评分大概关于苏格拉底的东西,这个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平易近人的介绍文章。不过观点和理解大多数都看到过了,没有惊艳的感觉
评分❤️
评分哲学无法把握哲学自身 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死负有全部责任 一本精炼的苏格拉底传记、评论、研究论文。
评分看了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意犹未尽,又找来君特·费格尔《苏格拉底》,在一周上下班的路上读完了——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等文献的扒梳,意图辨识出真实的和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形象。 若色诺芬的苏格拉底给人以光辉形象,可能我们仅得一种“貌似”——苏格拉底不过是位道德说教者罢了。然而在这里,苏格拉底就非常具体,可以准确把握了。“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根本上质疑对世界的理解,并要求给出思想上的理由的人。”作者据此为断,在苏格拉底之后才有了后世称之为的“哲学”,由此展开论述。 在书的原版说明里,看到作者对导师伽达默尔(重量级的人物,仅耳闻过其名)的致敬,感慨后来的研究者得肩于巨人、得益于已有研究成果充沛的诸多优势。这种书非常不适宜路上看,因为难以多想、关联,组织不出一个具象,“缜密、准确”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