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 美国学生在课堂里做些什么?
★ 美国“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 美国课堂环境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一张纸”的背后有何玄机?
……
佩里霍尔高中是我们访问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与校长乔治•罗伯茨先生座谈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作为校长,您最担心、最看重的事情是什么?”他沉吟片刻,说是学生的安全。我再问:“第二呢?”他的回答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再问:“那第三呢?”他说是教师。听完这三个答案,来自中国的同行们都笑了。他问我们笑什么,我们回答:“您担心的问题跟我们一样,连排序都一样。”他也笑了,说:“看来我们同病相怜。”
……
这本小册子记录了作者对美国中小学课堂的一些观察与思考。透过“课堂”这个节点,作者对美国教育做了深入的分析,试图解决中美两国课堂共同面对的那些问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站在教育学专业的立场上做出很多课堂对比,对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也提出真正的背后含义,第一篇章的案例分析中事实材料和知识材料的对比,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过程性与结果性教学的不同做出了很专业的分析,收获非常大,应该多反省课堂上的一些设计究竟只是硬填塞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真正从教育本质出发去思考,有关国外教育的价值观导向的客观性尤其应该成为一个重点来说,如何客观接受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从而明晰自己的立场,学会反省并在这种价值冲突中感受与反思。
评分我们的教育病,他们的教育病,同病相怜吧。
评分中美教育的比较,对于了解美国中小学课堂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去反思谁的教学目标?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等问题,值得一读。
评分本书是一位研究教育学的教授李海林所著,记录了他在美国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看完之后,我对课堂教学有了高屋建瓴的感受,因为作者对每个问题都有研究本质的精神,所以也能让读者站在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去看问题。尤其是对于美国的教育,作者通过观察弄明白了其教育的方方面面。
评分站在教育学专业的立场上做出很多课堂对比,对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也提出真正的背后含义,第一篇章的案例分析中事实材料和知识材料的对比,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过程性与结果性教学的不同做出了很专业的分析,收获非常大,应该多反省课堂上的一些设计究竟只是硬填塞为了创新而创新还是真正从教育本质出发去思考,有关国外教育的价值观导向的客观性尤其应该成为一个重点来说,如何客观接受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从而明晰自己的立场,学会反省并在这种价值冲突中感受与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