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曆史、理論與現實(三捲本)》的齣發點是中國土地和人口關係的演變,因為這是中國農業生産的給定基本條件。對明清以來到當代的演變,無論是“資本”還是現代科技投入,無論是財産製度和相關法律,還是社會結構或市場關係,都不能脫離土地-人口關係基本條件的背景來理解。改革時期的農業去集體化和傢庭化以及市場化演變也同樣如此。這絕對不是要單獨突齣人口為單一的決定性因素,而是要澄清人口與土地間的給定“基本國情”,由此分析這與其他生産要素、製度和社會演變之間的關係。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通過翔實的關於基層小農場運作的經濟人類學資料來分析並說明其生産邏輯。這是一個由微觀的生産實踐來說明宏觀的經濟邏輯的研究進路和方法,由此展示它和現代工業經濟的不同。本書所試圖迴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傢庭作為一個生産單位在曆史上到底起瞭什麼樣的作用?今天又如何?這方麵,中國與現代西方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同?其前景又如何?
在認識論層麵上,筆者一直有意識地擺脫意識形態化的理論先行研究,而采用從經驗證據齣發,由此提煉概念,而後再返迴到經驗證據的研究進路。目的是試圖掌握一個題目最基本的事實,然後藉助與現有理論的對話來提煉自己的概念。這和當前流行的從理論到經驗,再到理論的做法正好相反。
黃宗智
1940年生,著名曆史學傢。普林斯頓大學學士,華盛頓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蕭公權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曆史係教授,1991年晉升"超級教授"(Professor, Above Scale),2004年榮休。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主任(1986- 1995年)。Modern China(《近代中國》)創刊編輯(1975年至今)。《中國鄉村研究》(Rural China)創刊編輯(2003年至今)。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主要學術興趣為明清以來的社會史、經濟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錶達與實踐》《法典、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 《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曆史研究》 《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最佳著作奬)《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最佳著作奬) 等。
文/刘淑娟 来源:新京报 2014年,海外汉学家、著名学者黄宗智的《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套三卷本著作中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曾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最佳著作奖;《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曾获美国亚洲研究...
評分 評分《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书评 1、文献资料的选择 作者所用的资料,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20世纪初在华北33个村庄的调查资料为主,另外还有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刑科题本和宝坻县的刑房档,它们或详露带块人与借债人的争执,或记载雇主与雇工间、地主与佃农间的诉讼...
評分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根子,杨小凯认为中心在于土地。在他看来,中国市场经济,产品市场化已经实现,要素市场化比较差强人意,从原材料、劳动力、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呈现出依次递减态势。土地私有化,是他生前一直关注的中心。但是,从学界讨论来说,杨的观点赞...
總算啃完瞭:《華北》立足滿鐵資料經營 化農場;《長江》立意商品化小農經濟,歸總在人口與土地的巨大壓力『基本國情』,形容為舒爾茨的邊際效應遞減的過密化『或內捲化』;希冀超越左右,從曆史與實踐探尋未來發展之路。
评分看完一,準備二刷!
评分前兩本啓發很大,第三本多為重復,不如前兩本有誠意。總結而言,作者的經濟史研究以人口規模為中心,以中國“人多地少”的現實為底色;以史觀今,作者指齣傢庭小農經濟的閤理性,反對新自由主義想象的美國式大規模傢庭農場在中國的復製,而提倡小而精的適度規模的傢庭農場,學習日韓的農協經驗。
评分看完李懷印先生後再看
评分五星給前兩本,扣一星給第三本。不知是您帶歪瞭賀雪峰,還是賀雪峰帶歪瞭您。不按套裝齣版,可以保證兩本是傑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