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

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梅利莎•麦柯丽
出品人:
页数:388
译者:明辉
出版时间:2012-3-1
价格: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03774
丛书系列:法律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法律史
  • 法律
  • 中国法律史
  • 明清史
  • 近代史
  • 法学
  • 政治学
  • 社会权力
  • 法律文化
  • 权力结构
  • 法治
  • 文化研究
  • 社会制度
  • 法律哲学
  • 权力关系
  • 制度变迁
  • 合法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中华帝国晚期的讼师》中,梅利莎·麦柯丽教授选择了中华帝国晚期(1500~1911)背景下一个极富争议而又被忽视的法律与社会形象——讼师,作为核心主题,展开对中国法律的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研究。在整理和分析大量官方与民间史料的基础上,作者试图诠释:讼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有哪些人依赖于他们的服务,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政府官员和“良善”士绅极度鄙夷的对象,讼师现象在明清时期及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有何意义,以及”法律实践与民间文化如何共同融入中华帝国晚期的法律文化之中“,《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中华帝国晚期的讼师》中,特别探究了”关于讼师的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并不仅仅是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反映,它们还积极地型塑了这一法律文化”的问题。

作者简介

梅利莎·麦柯丽(Melissa Macauley),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明清时期及近现代中国史、社会史与法律文化等。1998年出版《社会权力与法律文化》,次年被美国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Choice)评为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站在历史的棱镜之前(代译序)
致谢
表格索引
中国历代王朝年表及清朝诸帝在位时间表
导论 法律文化与历史变迁
第一章 罪与罚的演进
语源学的考察
社会身份的呈现
明代(1368—1644)的讼师
清代(1644—1912)罪犯身份的法律界定
官方话语的一致性(1261—1950)
第二章 经世家对行政的绝望
诉讼的行政负担
区域法律文化与上控的纷扰
伪造印信
司法程序的颠覆:代书与书吏
经世家对行政的绝望
第三章 讼师的运作机制:何人、何地、何种方式
地理上的分布
讼师的类型
一项轻易赋予的身份在法律上的危险
遭遇讼师:乡村
遭遇讼师:通往城市的道路文化
酬金
诉讼网络与上控策略
诬告:登堂与辩护的策略
“琐细辩护”
结论
第四章 获得更加强势的客户
决绝的寡妇
讼师与地方权力机制:谁控制着书吏和村长?
地方精英中的匠人
结论
第五章 掘尸者的纠纷:司法堕落与法律文化
掘尸者的纠纷
掘尸诡计的文化意义
教士讼棍
社会情境中的司法堕落
第六章 权力贩子:东南沿海的土地、家族与讼师
永久活业:依习俗的[财产]所有与半心半意的统治国家
薄弱的行政:“书吏治民”
东南沿海地区讼师的家族关系
无礼行止的胜利
第七章 骗子的故事:狡黠的权力与对独特男性典范的求助
独特的男性身份:《四进士》中对正义的秉持
平衡故事中独特的男性典范
结论:残存的狡黠讼师
结论 对“律师”的责难与厌讼
附录 对18世纪诉讼率统计数据的反思
注解
参考文献
索引
背向城市的宁静(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Litigation masters emerged as historical actors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became a significant social problem in the late Ming, the so-called second commercial revolution. They provided the personal links between local arena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at ...

评分

评分

Litigation masters emerged as historical actors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became a significant social problem in the late Ming, the so-called second commercial revolution. They provided the personal links between local arena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at ...

评分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12/9/907499.shtml 所在的位置:首页>上海书评>正文 文章正文 复制链接 | 邮件推荐 | 打印 | 收藏 | RSS | 单页阅读 | 评论(0)条 转帖: 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 转帖到开心网 转帖到人人网 Qzone一键分享 讼师:无赖还是斗士...  

评分

Litigation masters emerged as historical actors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became a significant social problem in the late Ming, the so-called second commercial revolution. They provided the personal links between local arena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at ...

用户评价

评分

试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来理解讼师这门职业存在的合理性。前面写得很不错,到后来就有些散了。另外就史料而言大量引用刑科题本刑案汇览以及文学作品固然不错,但缺乏基层档案的支撑总会让人感觉论证的合理性存在一些瑕疵(当然那个时候可能对地方档案的挖掘不像现在)。还有就是作者提到了讼师秘本可是没有深入下去探讨倒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评分

作为由第三领域走向正式权力接口的讼师,一种metis的武器。最特别的是作者考察了民间文学中讼师的形象,指出与官方形象的不同,但也同时强化了主流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评分

绪论非常惊艳,后面缺乏对案例的解析,比较无聊。将讼师置于国家权力在地方扩张背景下低效行政,与地方权力格局影响下非正式调解机制之间,认为讼师附属于国家权力,代表了一种enpowerment的可能(尤其是“诬告”的行为),为地方政治结构中弱势群体提供了获取威慑性权力的渠道;但本身又因非道德性与加重基层官府负担而成为国家权力打击对象。进而指出并无历史动力推动讼师走向专业化法律从业者,讼师始终单打独斗而不能见光。此外官府不仅建构出讼师的非道德形象以掩盖基层行政能力不足的弊病,更通过法律机制建构出具体的讼师身份(呼应布迪厄)以满足行政实践中息事宁人的需求,这部分是最棒的论述。史料中文学、传教士和档案都有。缺点是后半截明显变成外宾讲故事,和主体关系不大。此外译文非常“放飞自我”。

评分

可能是原文有太多历史材料的原因,翻译很怪异,许多地方读得不甚通畅。但是原作者的idea是好的。

评分

试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来理解讼师这门职业存在的合理性。前面写得很不错,到后来就有些散了。另外就史料而言大量引用刑科题本刑案汇览以及文学作品固然不错,但缺乏基层档案的支撑总会让人感觉论证的合理性存在一些瑕疵(当然那个时候可能对地方档案的挖掘不像现在)。还有就是作者提到了讼师秘本可是没有深入下去探讨倒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