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明珂
出品人:
页数:352
译者:
出版时间:2013-11
价格:4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3057212
丛书系列:铁葫芦·历史馆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王明珂
  • 历史
  • 民族史
  • 民族学
  • 社会学
  • 中国
  • 政治学、人类学与社会科学
  • 历史记忆
  • 族群认同
  • 华夏边缘
  • 民族史
  • 文化认同
  • 历史地理
  • 中原文化
  • 边缘族群
  • 文明互动
  • 增订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199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羌族、西南少数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历史人类学领域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及学术随笔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目录信息

序论一 什么是中国人
序论二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微观过程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 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处理的也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里提到的documents的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文字记录,如何提供不同样的解读,如何发现series of series, structure of structure。它的方法论比结论更重要:前者决定了后者。 很多研究者在作品里不会提到自己所受的思潮的影响,他们会提到的...  

评分

曾经在成都听过王明珂先生讲过羌族的人类学研究问题的讲座。,边缘就是中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问题到任何时候都存在。(记得上研究生时一位藏族的兄弟,潜伏了近两年才暴露自己,因为少数民族兄弟都有奖学金的问题,这位兄弟才暴露了身份,前面没有奖学金时我们都不知道这...  

评分

王明珂先生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包括族群认同与社会记忆理论,以及边缘研究之要旨,并以实际研究为例说明如何运用考古、文献与人类学资料。全书分为四大部分,(边缘与内涵;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以下我...  

评分

文/严杰夫 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酒器何尊。其造型庄严厚重,纹饰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上面镌刻的122字铭文,其中有一句:“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段铭文意味着何尊成为目前发现的西周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也是“中国...  

评分

【什么是中国人】 出生在中国、国籍在美国、爱尔兰血统的学者安德森将民族定义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当“中国梦”甚嚣尘上,在一个拒绝公民文化的当下,什么才是所谓的“中国人”?用什么来构成14亿人的“想象共同体”?集体记忆与选择性失忆,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试图用《华...  

用户评价

评分

对考古学、历史文献以及对人类社会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在考古学方面,由于将华夏看作成一个维护共同资源的群体,产生于特定资源竞争环境当中,在此议题当中王明珂强调生态与环境考古的重要性。在研究北方游牧社会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方面,过去许多学者基本都是从器物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此类问题,例如斯基泰风格或北方系风格动物纹样等。提醒考古学者这种以器物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的模拟法,一但被滥用或过分依赖,都经常会造成伪知识。注重调整考古学的研究策略,更注重历史文献的解读。由动物中的猪、羊比例变化,居址中有无聚落形态,陶器的大小变化,生活工具变迁等综合因素,来探讨游牧化这样的人类经济生态的演进。认为考古资料之间或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间所呈现的“异例”,才是我们认识社会与历史本质的关键。

评分

最后一章,加一颗星。

评分

从理论上分析,无论是那个点都无法严格区分族群,作者甚至更走了一步论证了考古学的不可靠(却没有定量至定性分析),结果开始分析社会形成的时候又不得不依靠考古数据,也真是...挺尴尬的。周人的起源虽然讨论了很久,但好像并没有说出什么来。太伯奔吴和北川倒是比较详细。特定环境中得资源竞争和分配关系式一群人设定族群边界以排除他人或改变族群边界以容纳他人的基本背景,依赖的是共同历史记忆的建立与改变,亦即各族群间对历史的争论与妥协的结果。//也就是我本身对民族主义产生的抗体以及对考古学真是没有感觉哎。

评分

最后一章,加一颗星。

评分

加了黎光明《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 》的序言内容,其他没有什么变化。又读一遍,进一步显现了作者用菜刀(族群理论)绣花(重建华夏)的先天不足。也暴露了海峡两岸学界对于死磕“边缘”的一致性,从缺乏学术创造力的共同特点上,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同根同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