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这个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新疆、内蒙古、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地区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拉铁摩尔(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幼年、青年时居住中国,曾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的研究。
虽然拉铁摩尔并不能说是职业学者,最早了解这个名字还是从《光荣与梦想》里,他担任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顾问。这本书也是久仰大名,下了很久以后才断断续续读完。 全书分成四个部分,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边疆,现在更流行的提法是农牧交错带,前面更强调从地理的方面做横向考察,后...
评分 评分该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一些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草原游牧社会与定居农耕社会的不同,即对土地所有权的不同理解,游牧社会将土地所有权看作从这一块草场转场到另外草场的移动权,而定居农耕社会则看重于建设永久性耕地的圈占权。这是这一土地所有权的不一样...
评分我在对比中英文本时,发现中文翻译最难办的一点,是处理chinese一词。拉氏早期中国边疆历史著作,围绕的一个理论核心是地理决定论,因此他以长城为限,大致将长城内外人口分为chinese和non-chinese。但这个词在现实中大有问题,因为chinese从来不是中国人自称,这个词很容易导致...
其实有点老套
评分经典常常是自己以为读过,耳熟能详,但其实并没有读的书。
评分“魏公村的圣经是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评分好旧的书,好晚的引入
评分翻译错漏不通之处甚多影响阅读。堪称魏特夫的内亚版孪生子,说是边疆研究,其实基本写成中国地理文明史及二战前后地缘政治研究,动机上观察近现代地缘政治似乎还高于论述边疆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强调日本及西欧美国海上势力入侵中国文明区,并同以苏联为代表的内亚陆权势力发生冲突,以现代工业和铁路为扩展势力的血脉,有可能打破中华文明历史上的边疆—中心势力相互循环的格局,要观察汉族中心如何在此国际格局中维持统一。其中似还带有倾向苏联—共产势力的私货,对于日本占据满洲的历史与地理叙述不尽不实。独特之处一在相对严格地区分了商周以来封建与中央集权帝国的形态与时间界限,二在没有将视角限定在从核心地带往外看边缘地区的华夏中心观,而是把观察箭头交替转换,将边疆视为文明扩展外缘、地理规限中国文明、历史循环开展的场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