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邪惡

平凡的邪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玉山社
作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出品人:
页数:352
译者:施奕如
出版时间:2013-8-10
价格:480 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294057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汉娜·阿伦特
  • 阿伦特
  • 納粹
  • 社会学
  • 政治
  • 历史
  • 犹太
  • 平凡的邪恶
  • 心理悬疑
  • 人性剖析
  • 社会批判
  • 犯罪心理
  • 日常异化
  • 道德困境
  • 心理惊悚
  • 社会现实
  • 人性黑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特色

◎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

作者简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曾就讀於馬堡(Marburg)與弗萊堡(Freiburg)大學,後轉至海德堡大學哲學家亞斯培(Karl Jaspers)的門下,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政府掌權後,鄂蘭流亡到法國,1941年到了美國,並於十年後成為美國公民。

她曾任尤太關係研討會的研究主任、蕭肯出版社(Schocken Books)的主編、紐約尤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執行長,也曾至數間大學院校擔任客座教授,包含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後來擔任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教授。1952年,鄂蘭獲得古根海姆研究獎(Guggenheim Fellowship),1954年並獲全國藝術與文學院文學獎的殊榮。

漢娜.鄂蘭著作包含《極權主義的起源》、《共和危機》、《黑暗時代的人們》、《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等。於1975年12月去世。

譯者簡介

施奕如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翻譯公司、證券機構、報社。譯有《大家的經濟學—給年輕人的入門經濟學課程》、《竊盜城》等書。

目录信息

導讀 雷敦龢
第一章 正義的殿堂
第二章 被告
第三章 尤太問題的專家
第四章 第一個解決方案 —強制驅離—
第五章 第二個解決方案 —集中營—
第六章 最終解決方案 —屠殺—
第七章 萬湖會議 —本丟.彼拉多—
第八章 守法公民的職責
第九章 大德意志帝國的驅逐行動 —德國、奧地利和保護國—
第十章 西歐的驅逐行動 —義大利、比利時、荷蘭、丹麥—
第十一章 巴爾幹半島的驅逐行動 —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希臘、羅馬尼亞—
第十二章 中歐的驅逐行動 —匈牙利、斯洛伐克—
第十三章 東陸屠殺中心
第十四章 證據和證人
第十五章 判決、上訴、行刑
結語
後記
參考書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不知从何时起,在既定的思维中就认为在现有的所有民族中(过于具体的民族划分此处不涉及),有三大民族绝对站的上所谓的民族之林峰尖。犹太人和屠杀过他们的日耳曼人就占其二。对于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可以说推动了人类发展的犹太民族,一直认为是一个有智慧,理性且深...  

评分

我们何时有义务遵守法律,何时没有? Eichmann无疑是个奉公守法的公民,尽忠职守的军官。他对待亲朋好友的态度 “not only normal but most desirable”;在他的自述中,唯一让自己感到良心不安的事情是未能完成上级交代的本职工作(" he would have had a bad conscience only...

评分

作品背景: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作者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编辑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史料...  

评分

不知从何时起,在既定的思维中就认为在现有的所有民族中(过于具体的民族划分此处不涉及),有三大民族绝对站的上所谓的民族之林峰尖。犹太人和屠杀过他们的日耳曼人就占其二。对于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现代史上可以说推动了人类发展的犹太民族,一直认为是一个有智慧,理性且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只是在忠于职守”从来就不应成为艾希曼这类刽子手摆脱现实乃至历史审判的借口,正如阿伦特指出的,邪恶的平庸性才是最可怕、最无法言喻、又难以理解的恶。位于金字塔顶端发号施令的暴君们,双手从字面意义上从未“沾满鲜血”,当然也无法认同“离实际杀戮行为越远,需负的责任越大”的观点。遗憾的是,耶路撒冷的大审判远远未能为人类的这一污点永远划上句号。更多的暴君出现了,一些得到了审判,另一些则安然离世,甚至被供入神坛,活活地把当世之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评分

像我这种不关心政治,法律和战争的人也要推荐这本书。作者的能力以及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及规范都值得钦佩。一件事再次发生的概率会大于第一次发生的概率,需警醒。

评分

又一本被声名走偏的书,全书的重点根本不在恶的平庸性。对艾希曼的审判确实问题重重,细思恐极,阿伦特看的很客观深刻,但在思辨过程中自己也是矛盾重重。关于正义的问题,大概是永远难解的。

评分

不知道是书本身还是翻译的关系,实在很难读。本来的意思很简单,但总是在绕着说。探讨的是案件中的正义、国家行为和平庸人性中的恶,因为遵行就是支持。一个典型案例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也并不因为其可能的普遍性而削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因为人既然有思考的能力,就不要被词语遮盖住事实,对现实的隔膜感本来就是很大的恶。

评分

2018年8月27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