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革命

无声的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梁晨
出品人:
页数:314
译者:
出版时间:2013-8-1
价格:CNY 4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7007
丛书系列:三联文史新论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教育
  • 教育学
  • 历史
  • 当代中国史
  • 政治社会学
  • 中国
  • 文化史
  • 无声的革命
  • 社会变革
  • 历史反思
  • 思想觉醒
  • 文化批判
  • 人性探索
  • 时代变迁
  • 精神追求
  • 批判现实
  • 独立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李中清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著有《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2000,合著)、《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2007,合著)、《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2012)等。

梁 晨 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 浩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李 兰 香港科技大学硕士。

阮丹青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网络研究、社会阶层与流动、教育与社会平等。

康文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人口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无声的革命:精英教育的非精英来源
第二节 转变与延续:“无声革命”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三节 发现“革命”的基础:北大、苏大学籍卡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第四节 研究“革命”的手段:对历史材料的社会科学化解读
第五节 确定“革命”的维度:学籍卡变量及本书内容
第二章 空间分布的无声革命
第一节 地理位置:贫困地区的“从无到有”
第二节 城乡分布: 农村生源的“从少到多”
第三章 父母职业的无声革命
第一节 分时期的职业结构变迁
第二节 分地区的职业构成
第三节 从“出身照顾”到“有教无类”
第四章 社会性别与民族来源的无声革命
第一节 社会性别:女生已占“半边天”
第二节 民族身份的差异性
第五章 无声革命的关键:来源中学
第一节 精英大学学生来源中学的集中化
第二节 重点中学是精英大学生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节 教育普及与重点校制度
第四节 来源中学生源的多样性是精英大学生源多样性的基础
第五节 重点中学的利弊
第六章 无声革命的得失与未来
第一节 从教育精英走向社会精英
第二节 无声革命的不足
第三节 无声革命的转变与未来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 应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梁晨...  

评分

作者: 应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梁晨...  

评分

黑格尔曾说,通常众所周知的事情正因为是众所周知而不为人所知。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革命也是如此:许多社会现象如今已如此平常,以至于人们极少意识到那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说乃是一场剧烈的革命。这在大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上大学早已不稀奇,而这在一代人之前都是确定...  

评分

作者: 应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刊发了梁晨...  

评分

黑格尔曾说,通常众所周知的事情正因为是众所周知而不为人所知。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革命也是如此:许多社会现象如今已如此平常,以至于人们极少意识到那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说乃是一场剧烈的革命。这在大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上大学早已不稀奇,而这在一代人之前都是确定...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些引人思考的地方,但是对结论,研究思路尚有不少疑问。

评分

为党唱赞歌,新中国就是好,国民党就是坏,硬伤一堆。比如不考虑20世纪前期和后期的交通、通讯情况,便把民国招生贬得一文不值。比如无视最大的地域不公,强调其他标准下的公平成就。

评分

抛开技术问题不讲。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把阶层流动当成了最大的价值追求,而把基于权利的公正拋到了一边,这两者当然并非完全不可兼得,但是至少改革开放前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多元化更多地是在侵害后者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然,本书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评分

在理论和数据运用上,比《国家精英》要逊色,且没有布尔迪厄那样对主观评价素材、采访素材的运用。好评标准倾向于计划体制下的多样性、流动性,这个客观效果比较复杂,可以更深的挖掘。但是对于国内教育研究来说,真的是突破性的,难以获得的素材,稀缺的数据分析手法——这些本书中的运用是少有前例的。探索总是很难,尤其现当代社会研究,希望这会是个好的开头。

评分

有些引人思考的地方,但是对结论,研究思路尚有不少疑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