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李中清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著有《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2000,合著)、《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2007,合著)、《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2012)等。
梁 晨 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 浩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李 兰 香港科技大学硕士。
阮丹青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网络研究、社会阶层与流动、教育与社会平等。
康文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人口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
上过梁老师的课,人品才华皆属上乘。如果只是说沿着传统史学的路子,参考计量史学的话,那作品的确可以,图表为数据的呈现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但是标榜计量史学,那就有点尴尬了,因为除了图表多之外真的没什么了,这一点甚至他的学生也在吐槽。回到这本书,换个视角看的...
评分黑格尔曾说,通常众所周知的事情正因为是众所周知而不为人所知。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革命也是如此:许多社会现象如今已如此平常,以至于人们极少意识到那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说乃是一场剧烈的革命。这在大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上大学早已不稀奇,而这在一代人之前都是确定...
评分黑格尔曾说,通常众所周知的事情正因为是众所周知而不为人所知。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革命也是如此:许多社会现象如今已如此平常,以至于人们极少意识到那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说乃是一场剧烈的革命。这在大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上大学早已不稀奇,而这在一代人之前都是确定...
评分上过梁老师的课,人品才华皆属上乘。如果只是说沿着传统史学的路子,参考计量史学的话,那作品的确可以,图表为数据的呈现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但是标榜计量史学,那就有点尴尬了,因为除了图表多之外真的没什么了,这一点甚至他的学生也在吐槽。回到这本书,换个视角看的...
评分黑格尔曾说,通常众所周知的事情正因为是众所周知而不为人所知。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革命也是如此:许多社会现象如今已如此平常,以至于人们极少意识到那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说乃是一场剧烈的革命。这在大学教育领域尤为明显:上大学早已不稀奇,而这在一代人之前都是确定...
在理论和数据运用上,比《国家精英》要逊色,且没有布尔迪厄那样对主观评价素材、采访素材的运用。好评标准倾向于计划体制下的多样性、流动性,这个客观效果比较复杂,可以更深的挖掘。但是对于国内教育研究来说,真的是突破性的,难以获得的素材,稀缺的数据分析手法——这些本书中的运用是少有前例的。探索总是很难,尤其现当代社会研究,希望这会是个好的开头。
评分伪定量,定量不是统计,而是要说明因果关系的相关性,但所有的定量都没法直接表明因果关系;伪革命,革命不是structural Change,尽管肯定有这个成分在内,另外,教育受众扩大等于社会流动性扩大吗?这是李中清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文献回顾也做得很差,你不能说别人没用过你这种方法,你用了你就牛了,事实上,你自己也在互相矛盾,你指责别人不能科学利用数据和档案,可你举个黑人小孩拒绝上加州理工又能说明什么呢?没有建立在文献上的所谓科学发现必然是短命的。不过,本书也有一点好处,就是给历史学家指出了利用材料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值得做当代史深思
评分数据为王……分析的话嘛,姑且一看吧
评分统计史学的路子,但并没有得出与社会共识区别太大的结论,但感觉对时间段的结点选择有些问题,如果可以把时间点从80年提到77年或许更有历史意义!
评分听作者谈过这项研究背后的困难,能多一些理解之同情。我个人当然是很钦佩这样扎实的研究,毕竟给出来的每个数据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而我也做不来这种研究。只是,时间和社会性质的跨度太大,很多异质的东西被拉到一起,未免有损研究的可信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