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爾(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英籍印度裔作傢。1932年8月17日齣生於中美洲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8歲赴牛津大學求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定居英國。曾任BBC“加勒比之聲”欄目主持人3年。遊走世界各地寫作多年,批判發展中社會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匱乏,語多辛辣詼諧。主要作包括《靈異推拿師》(約翰·盧埃林·裏斯紀念奬),《米格爾大街》(薩莫塞特·毛姆奬),《黑暗之地》,《印度:一個傷痕纍纍的文明》,《自由國度》(1971年布剋奬),《河灣》,《半生》,《魔種》等。1990年獲英國皇室封爵;1993年,成為英國大衛·柯恩文學奬首位獲奬者,該奬旨在錶彰“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傢一生的成就”。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敘述與正直的洞察,迫使我們正視那些被壓抑的曆史的存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奬。
《魔種》是2001年諾貝爾奬得主——英籍印度裔作傢V.S.奈保爾的封筆之作。一部簡潔而灼熱的小說,關於身份認同、理想主義以及它們塑造或毀滅我們的能力。主人公威利半生漂泊於世界各地,從非洲到德國再到印度,最後迴到英國。他在各種革命抵抗組織的颱前幕後穿梭,希望能藉此接近解放全人類的真諦。然而,現實更像是一齣離奇的荒誕劇,他處處碰壁,理想的泡沫次第幻滅。當他終於從時空的怪圈中突圍,迴到齣生地倫敦時,等待他的,究竟是精神的徹底虛無,還是某種絕處逢生的救贖呢?
【读品】罗豫/文 2001年秋天,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一部名为《半生》的小说新作几乎同时出版,一时间备受关注。然而,另一位将在两年后获同一殊荣的大作家库切却在书评中直言不讳地说:“读到《半生》的末尾,我们仍然会觉得,不仅是威利·钱德兰,就连...
評分在生命的尽头,人会如何回顾他的一生?他这一生的所有的成就、激情、感悟,所信奉的思想,以及所遵守的价值观在这尽头之处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能够让你安心的面对最终黑暗时刻的到来?还是仅仅只是幻象的气泡破裂之后留下的虚无,伴你融进一个更大的无边的虚无之中?这似乎是奈...
評分 評分书中最让人难忘的是幻灭感,理想主义的幻灭感。 译者的后记说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是从小说的叙事视角说的,故事从柏林展开,在伦敦结束,整个作品是从主人公威利的角度展开的,关于思想活动的叙事特别多,相比之下,故事不是那么紧张、好看,就是在这冷冷的叙事下,威利参加印...
評分比起十九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黑塞的《在轮下》,我还是更喜欢二十世纪的奈保尔的《魔种》。 可以清楚地看见文学的进步。十九世纪的时候似乎因为浪漫主义在作祟,作家们总是喜欢找个僻静的地方一呆就是几年,不与城市做什么交流,满心恬静地种草散布,觉得这样的生活完美无缺,...
一本可以稱得上深邃的書。節奏感和結構都有新意。關於革命的部分,中國人讀起來會覺得格外有趣吧
评分奈保爾說:狄更斯死於拙劣的自我模仿;凱恩斯則雞奸瞭大學生。這句話遠比魔種給我的印象深。
评分不該抱有理想的世界觀。災禍正是由此産生。解決也是由此發端。
评分理想主義塑造瞭我們的生活,也給瞭我們毀滅般的結局。這樣的一生挺不錯。
评分奈保爾最後兩部小說(不齣意外的話),為前後銜接的同一個故事。錶麵仿佛“流浪漢小說”,內裏則是找尋個體身份的靈魂奧德賽。但是否有所謂“個體身份”這種東西存在呢?恐怕隻有山寨貨:非洲的葡萄牙混血兒模仿金發碧眼的白膚公民的生活;印度的賓館金玉其錶敗絮其中,主人公拎起的電話是沒聲音的,電梯修到離地麵幾英寸所以需要你高抬貴腿纔能走進去的,甚至連革命都抄襲自列寜、托洛茨基和毛澤東。那麼,作為“底本”供彆人模仿的西方文明是否就是原創的呢?那就更不是瞭:牛津劍橋的學術傳統承自古希臘羅馬,莎士比亞則“藉取故事,藉取背景,從不直接運用自己和周圍人士的親身事件”。大傢就這麼抄來抄去,而有人還真把抄來的東西當成是原創的(並睥睨彆人的模仿)。奈保爾用一句金句錶達瞭主人公的睏境:“我這輩子就做瞭這麼一件事:哪兒都不是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