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民国年间,中国治史曾达到这样的高度,恐怕至今仍能令诸多史学家汗颜。《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并非陈寅恪自己所著,而是陈寅恪在清华历史研究所任教期间一位叫万绳楠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这种程度的转述难免有疏漏和扭曲,但哪怕是嚼饭喂人,《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评分陈寅恪先生在法国留学时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他在美国国留学时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相似性,盖天理人情,有一无二,有同无异。他在德国留学时掌握了考证的精确性和彻底性。这些经历都对他日后成书的风格有着莫大的影响。 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根据后来同是清华国学...
评分 评分血浓于水又何妨 如果说当今社会还有什么差异能左右人们的所思所想,我想一定不会是人种、民族或者血统的差异,应该冠以“文化的差异”更为贴切。也许有人会说不同人种、民族、血统必然带来文化差异,但看罢陈寅恪先生关于南北朝时期文化大融合的讲演就知道这一因果关系不一定...
评分这本书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陈寅恪先生作为历史学家,久负盛名,大家所熟知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便是出自其口。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承汉末三国之纷乱,后起隋唐之统一,是一段风云乍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史,再加上无论历史上...
杰作。陈寅恪讲魏晋南北朝史,往往劈面就是一种定论高调,骨劲气猛,胆色十足,令人大开眼界。立一个论调后,接着又抽丝剥茧地把肌理给呈现出来,材料用得精准、约简、得法。大线索上洞晓历史隐语,直接指出名教与自然的对立根本上乃是司马氏与曹氏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或者明确肯定南方士族集团覆灭与城市居住习惯的关系,结论下得大胆,且析辞精要。小细节上也毫不放松,天师道对于西晋末年各色颠覆活动的宗教性影响、汉族与“五胡”(当然不止五胡)之间民族身份引发的政治文化问题、乃至于一个小小“坞”,都讲述得精彩极了。如果能配上各时期的地图,理解起来就更方便了。另外历史人名太多,看到后面有点蒙。
评分:K235.07/7239
评分在从上海回成都的飞机上读完了此书,无条件评五星。
评分以此书消遣20多小时的硬座时光。
评分烂校对+烂插图+烂排版=化金为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