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万绳楠
出品人:步印文化
页数:312
译者:
出版时间:2007-4
价格:2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210736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 
  • 南北朝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属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买这本书是双十一凑单,也是想逼自己重新开始利用点滴时间读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料开头就让陈老给震了……从未想过历史可以这样去看,一如十几年前初读《长恨歌》和《檀香刑》,惊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叙事。当然,论读后所得,那两本小说自及不上本书万一。 因为略偏离专业,...  

评分

民国年间,中国治史曾达到这样的高度,恐怕至今仍能令诸多史学家汗颜。《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并非陈寅恪自己所著,而是陈寅恪在清华历史研究所任教期间一位叫万绳楠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这种程度的转述难免有疏漏和扭曲,但哪怕是嚼饭喂人,《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评分

评分

说实话,我对那些利用幽默风趣讲故事方式来讲历史的人是又爱又恨,我佩服他们能将历史故事和人物讲的风趣幽默,能让那些本以为历史是无趣且难以接近的人发现历史的趣味,就像易中天与当年明月一般,他们的书让我周围那些爱看言情,玄幻小说的男女接触并走进的历史。 ...  

评分

买这本书是双十一凑单,也是想逼自己重新开始利用点滴时间读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料开头就让陈老给震了……从未想过历史可以这样去看,一如十几年前初读《长恨歌》和《檀香刑》,惊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叙事。当然,论读后所得,那两本小说自及不上本书万一。 因为略偏离专业,...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到《东晋门阀政治》直至此书,对中国历史最乱一段心有丘壑,可互补共读,治史着力点与写作方式有殊异;本书援引多,对史料极熟稔,插图难忍,前言“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颇无语。框架构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的典范,从阶级划分看历史,各支力量的兴衰和渊源走向皆隐微勾连。自罢州郡武备与封国制埋祸根,沦于抽象玄理的清谈误国,具有宗教性&玄风机理的天师道活动频仍,人口迁移引起政局变动——开启南北对峙/华夷之分;以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为首的南方重商,排抑“婚宦失类”及寒族;北方建以宗族乡党为单位的坞,重农自保,民族问题激显,士族“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与统治者发生矛盾。胡化与汉化之争,夷夏之争,南北之争,不以血统论为上而以文化划分。考据竹林七贤、桃花源、四声来源有趣。

评分

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到《东晋门阀政治》直至此书,对中国历史最乱一段心有丘壑,可互补共读,治史着力点与写作方式有殊异;本书援引多,对史料极熟稔,插图难忍,前言“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颇无语。框架构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的典范,从阶级划分看历史,各支力量的兴衰和渊源走向皆隐微勾连。自罢州郡武备与封国制埋祸根,沦于抽象玄理的清谈误国,具有宗教性&玄风机理的天师道活动频仍,人口迁移引起政局变动——开启南北对峙/华夷之分;以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为首的南方重商,排抑“婚宦失类”及寒族;北方建以宗族乡党为单位的坞,重农自保,民族问题激显,士族“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与统治者发生矛盾。胡化与汉化之争,夷夏之争,南北之争,不以血统论为上而以文化划分。考据竹林七贤、桃花源、四声来源有趣。

评分

从《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到《东晋门阀政治》直至此书,对中国历史最乱一段心有丘壑,可互补共读,治史着力点与写作方式有殊异;本书援引多,对史料极熟稔,插图难忍,前言“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颇无语。框架构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的典范,从阶级划分看历史,各支力量的兴衰和渊源走向皆隐微勾连。自罢州郡武备与封国制埋祸根,沦于抽象玄理的清谈误国,具有宗教性&玄风机理的天师道活动频仍,人口迁移引起政局变动——开启南北对峙/华夷之分;以建业/江陵两大士族集团为首的南方重商,排抑“婚宦失类”及寒族;北方建以宗族乡党为单位的坞,重农自保,民族问题激显,士族“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与统治者发生矛盾。胡化与汉化之争,夷夏之争,南北之争,不以血统论为上而以文化划分。考据竹林七贤、桃花源、四声来源有趣。

评分

陈旭麓先生说史识是治史的眼睛,这部讲稿无疑是寅恪先生远见卓识的最好体现,如胡人种族的两种现象,东汉以来评价人物的两条标准,崔浩之死的原因等等,多体现精深渊富的考证、一言中的的观点以及高屋建瓴的总结。

评分

第一次读的时候,是把里面很多结论当做定论来看的。现在再读,发现问题很多,逻辑不确定、材料支撑不足的地方比比皆是。但是更加觉得陈先生了不起,从纷乱的史料当中,把许多看似无关的资料关联起来,发掘出新的线索,指出新的出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