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仿论

摹仿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作者:[德] 埃里希·奥尔巴赫
出品人:
页数:623
译者:吴麟绶
出版时间:2002-07-01
价格:29.0
装帧:平装32
isbn号码:9787530633953
丛书系列:新世纪人文译丛
图书标签:
  • 文学理论
  • 奥尔巴赫
  • 文艺理论
  • 摹仿论
  • 文学
  • 德国
  • 西评经典
  • 文论
  • 摹仿论
  • 哲学
  • 美学
  • 艺术理论
  • 文学批评
  • 创作理论
  • 模仿本质
  • 文化反思
  • 思想史
  • 审美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曾再版九次,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各种不同写实风格及其发展脉络做了精辟的分析,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寸和方式问题”的分析方法已广为学术界所重视

作者简介

埃里希·奧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20世纪德国著名的罗曼语语文学学者、比较文学、文学批评大师。1892年,奥尔巴赫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此后接受了标准的普鲁士教育,精英式的中等教育是一种使德国和法国-拉丁传统以一种特殊方式结合起来,并奠定了他的学术底色。1913年,他从海德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一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服役。后来他放弃了法学,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获得拉丁系语言学博士学位。1923-1929年间,奥尔巴赫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工作,在此期间,他加强了对于语文学专业的掌握,并完成了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维柯《新科学》的德语翻译,一部是关于但丁的开创性研究专著,题为《但丁,世俗世界的诗人》(Dante als Dicher der irdischen Welt)。1929年,奥尔巴赫依靠这本但丁的专著在马堡大学谋得教职。1935年,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他被迫放弃马堡大学的教职,并前往伊斯坦布尔国立大学教授拉丁文学,直到1946年。在伊斯坦布尔期间,奥尔巴赫完成了巨著《摹仿论》。1947年,奥尔巴赫前往美国,先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接着又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时间不长,就到了耶鲁大学。1957年奥尔巴赫在美国去世。

目录信息

一、奥德修斯的伤疤 二、芙尔奴娜塔 三、彼得鲁斯·瓦尔弗梅勒斯的被捕 四、西哈里乌斯和克拉姆内辛都斯 五、罗兰被任命为法兰克远征军后卫部队司令 六、宫廷骑士小说录 七、亚当和夏娃 八、法利那太和加发尔甘底 九、修士亚伯度 十、德·夏斯泰尔夫人 十一、庞大因埃嘴里的世界 十二、人类状况 十三、疲惫的王子 十四、着了魔法的杜尔西内妞 十五、伪君子 十六、中断的晚餐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奥尔巴赫的思路被称为文化历史研究方法,但其实在他的这本书中,不仅对作者和作品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历史文化的分析,还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进行了历史文化的分析。 他将文体分为上等、中等和低俗,然后分别对应古典时代的描写上等人的悲剧、后来的中等人的浪漫剧,以及后来...  

评分

被引用的奥尔巴赫 ——《摹仿论》的比较文学意义 郝岚 (本文已发表于《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转载请引用) 论文摘要:奥尔巴赫的《摹仿论》被现代文学批评广泛膜拜和征引...  

评分

李老师说这本书看起来很有趣,诚不欺我,好喜欢!原因之一,奥尔巴赫对于理想的摹仿的定义是,“对日常生活的严肃模仿”,即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体现出严肃性、问题性、悲剧性。全书以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考察西方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迈进和发展,以及如果没有基督教文学文...  

评分

评分

埃里希•奥尔巴赫《模仿》导论 萨义德 朱生坚 译 前言 既然这一章是这个关于人文主义的一系列思考中的一部分,我觉得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它只是关于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而确切地说,这个作者恰恰又不是美国人。我想,如果我能通过审视一部作品——它对我具有终身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把这本书当作文学专业的必读一点不过分。“模仿并没有带来与世俗真实的接近,而是远离了真实”

评分

主线很好拎,古希腊的高雅文体低俗文体(悲剧喜剧贵族小人)的区分和源于圣经的两者的混用(出生在马厩里的耶稣是弥赛亚)这样两条线索对欧洲文学的交叉影响。说荷马,十日谈,唐吉坷德等几章非常精彩,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够确切有什么没说清楚,好奇怪。

评分

翻译还行,没有说的那么差

评分

原本極好 譯本一般

评分

奥尔巴赫确定不是巴赫金失散多年的兄弟吗(尽管后者更像一个哲学家)?连具体文本的分析细节也相似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以文学文体为线索,拉出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得好好再考虑一下何谓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及现实主义的内在分野了。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