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和礼仪

明清社会和礼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科大卫
出品人:
页数:360
译者:曾宪冠 译
出版时间:2016-8-1
价格:5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3208364
丛书系列: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社会史
  • 历史
  • 科大卫
  • 海外中国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人类学
  • 明清
  • 明清历史
  • 社会制度
  • 礼仪文化
  • 传统习俗
  • 古代生活
  • 礼制演变
  • 社会结构
  • 文化礼仪
  • 历史研究
  • 风俗习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科大卫(David Faure),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牛津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 著 作有《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等。

目录信息

从礼仪到国家
宗族程式:16世纪的礼仪革命与帝制晚期中国的国家3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4
“礼仪革命”在中国各地的渗透程度14
民间社会、礼仪一体21
从社会史出发
人类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史:影响与前景27
19世纪的天地会:一个解释38
独立的组织40
半文盲环境中的文字45
反叛的传统46
19世纪的演化48
正统与异端的分歧56
从祖宗到皇帝
中国皇帝的非正式帝国:明代宗教与地方社会的整合61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62
宗教信徒的正统62
地域祭祀的整合65
珠江三角洲例子的广泛含义69
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毁“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
影响74
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81
香港新界的传说和礼仪82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演变91
结语:乡村与国家106
从明代到民国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族谱的政治议程109
识字文化的群体资格110
族谱是协约文书112
内化了的宗族116
宗族形成后的世系记录118
结语128
佛山何以成镇?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身份的演变130
对佛山的两种看法131
忠与义132
镇的治理:铺与图135
社会分界:佛山的新来者139
异议者:八图与士绅142
结语:佛山如何成镇148
宗族是一种文化创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49
宗族的语言149
明朝的文化转型:两个例子153
宗族壮大与经济发展162
结语167
宗族社会主义与公家掌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潭冈乡169
组织结构170
乡政府的工作173
仲裁:乡之于乡民174
土地管理179
乡村关系184
政治与接受187
战后的结局191
结语:宗族社会主义、控制以及文化转变192
从华南到华北
告别华南研究195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市集与地域社群:华南的例子217
士人的权力220
江南的乡镇管治221
一些评论230
礼仪领袖231
山西夏县司马光墓的土地与宗族笔记235
地点235
建社237
确定世系243
结语246
动乱、官府与地方社会:读《新开潞安府治记碑》248
“青羊山之乱”249
建立地方社会251
潞安府与藩府的关系254
结论259
从身份到礼仪
明中叶的“猺乱”及其对“猺族”的影响263
“猺乱”264
政治斗争269
谁是“猺民”?273
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278
家庙、祠堂与嘉靖年间的礼仪改革278
宋明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祠堂”282
明代珠江三角洲家庙式祠堂的演变288
结论296
现代中国的国家与礼仪:评“民间社会”论争298
引言298
“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演化300
社会规范与礼仪规范,孰轻孰重?310
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312
后记323
地图目次/插图目次
1211以后的世系126
佛山镇图133
潭冈水边交界略图177
16世纪“猺乱”相关地点图266
《明集礼》家庙图281
《霍渭厓家训》《合爨男女异路图说》294
广东南海石头乡霍氏宗祠294
河北省蔚县上苏村苏氏祠堂祭祖用图297
良辰以下几代的世系图31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书论及的不是珠三角地区在明代之前是否有宗族组织的问题,而是在已有的家族形式下,宗族制的形式及正统礼仪普及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珠三角看到的所谓“传统”农村,实际上是明中叶嘉靖年间礼仪转型的结果。晚至宋代,珠三角大部分地区仍脱离国家管辖,国家力量仅延伸至广...  

评分

也许,我们今天认知中的“传统社会”只有400年历史。科大卫教授的研究聚焦于早期近代中国的礼仪、宗族,以及商业,处理如此复杂议题的十几篇文章,今年以《明清社会和礼仪》的题目编集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这些精彩的研究也许会概念有关“传统社会”的“常识”。...

评分

本书论及的不是珠三角地区在明代之前是否有宗族组织的问题,而是在已有的家族形式下,宗族制的形式及正统礼仪普及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珠三角看到的所谓“传统”农村,实际上是明中叶嘉靖年间礼仪转型的结果。晚至宋代,珠三角大部分地区仍脱离国家管辖,国家力量仅延伸至广...  

评分

也许,我们今天认知中的“传统社会”只有400年历史。科大卫教授的研究聚焦于早期近代中国的礼仪、宗族,以及商业,处理如此复杂议题的十几篇文章,今年以《明清社会和礼仪》的题目编集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这些精彩的研究也许会概念有关“传统社会”的“常识”。...

评分

本书论及的不是珠三角地区在明代之前是否有宗族组织的问题,而是在已有的家族形式下,宗族制的形式及正统礼仪普及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珠三角看到的所谓“传统”农村,实际上是明中叶嘉靖年间礼仪转型的结果。晚至宋代,珠三角大部分地区仍脱离国家管辖,国家力量仅延伸至广...  

用户评价

评分

杜赞奇对华北地区文化权力的论述已经很难超越了,科大卫做明清时期的珠江流域并提出礼仪社会的概念时总感觉有那么点似曾相识的尴尬。光顾着跟张仲礼、韦伯商榷了,却忘了杜赞奇黄宗智,不知道是不是分科治学的弊病。

评分

该书可以说是对《皇帝与祖宗》一书的补充,更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礼仪在明清华南宗族形成中扮演的角色。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珠三角猺乱推动了广东自明朝建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推行文教灌输理学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校、乡约、祭田等陆续出现,推广儒家正统打击淫祠的活动也大规模展开。到了嘉靖时期,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皇帝的霍韬等人开始在珠三角建立家庙,再加上其后朝廷对礼制的修改,促使了家庙继续修建以及合法化。从16世纪开始,族谱的编撰也不再以虚构的祖宗谱系为核心,而是以成员考取功名为核心。通过对正统礼仪的推动,官方认可的礼仪创造了一套共同语言,成为了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平台。朝廷礼仪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过程中宗族成为了一个地方社会于王朝国家都能接受的共同制度,而礼仪则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评分

有些部分译文实在不太通顺,看得不是很懂。在能看懂的部分,应该说,学到了新东西。

评分

7里甲是国家对以土地祭祀为中心的地方群体的承认30祖先只是群体的依据表达宗族成员的认同

评分

按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