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会议论文集,是艾柯在伦敦某大学(忘了是牛津剑桥还是哪里)会议上发言的三篇论文,之后是参会者对艾柯观点的评论与自己观点的表达,比如乔纳森•卡勒。最后是艾柯对大家观点的回应。非常符合会议流程的文章排版顺序。 这次会议,艾柯将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
评分起初世界一片混沌。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光是什么?牛顿说是微粒,惠更斯说是波动,麦克斯韦说是他的方程组,爱因斯坦说有二象性。如果你修习过物理,你会看到粒子的运动;学习化学,则反应无处不在;攻读生物,一切便变得生机勃勃——在你眼中的世界,永远与他人不同...
评分接受美学极力强调接受者也既是读者的作用,虽然改变了以往的文本中心主义,但由此也导致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最明显的就是过度阐释的问题。 关于阐释的有限与无限的问题,论者甚多,个人觉得阐释是有界限的,至少在一定的语境下是有界限的。阐释的无限性是针对语境的无限性而言...
评分我比较注意罗斯观点,可能因为她把我所倾向的写作立场骂得一无是处;像个充满偏见的女读者-主要抬高拉什迪摔死约翰巴斯。我并不生气,反而认为整本书她那篇最养眼——老牛窝中一点红(刻薄:老牛窝中一母驴)。她的观点非常明晰,有结有论——不像艾科阴阳怪气曲里拐弯骂人: ...
评分这是一本会议论文集,是艾柯在伦敦某大学(忘了是牛津剑桥还是哪里)会议上发言的三篇论文,之后是参会者对艾柯观点的评论与自己观点的表达,比如乔纳森•卡勒。最后是艾柯对大家观点的回应。非常符合会议流程的文章排版顺序。 这次会议,艾柯将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
艾柯:文本允许多重阐释,但并非任意阐释。“作品意图”产生“标准读者”和“标准作者”。(可是这个“标准作者”有什么意义?) 罗蒂:实用主义批评,根据自己的随意阐释。 卡勒:过度阐释吧,因为很有趣。反正阐释不是文学研究的目的。研究目的在探索文学创造的结构。 罗斯:“羊皮纸上的历史”=魔幻现实主义=替代性的历史。结合现实对历史进行创造,无限阐释,喜欢。
评分读的第一本艾柯,就记得他在里面说,当读者就他书中段落向他提问时,他“心一慌,赌咒发誓从来没有写过这个句子,而读者则目瞪口呆,不能相信作者竟会不记得自己写过的东西”????
评分既然大家都拒不承认他人诠释的validity,反正无论有意无意诠释中总会夹带私货,何况作者意图也好文本意图也好都已经堙没不可寻任凭摆布了不如像罗蒂那样戳破拉倒…………
评分“我们说话时不必考虑英语的句法结构而照样能将英语说得好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试图对其结构进行描述的努力没有意义,它仅仅意味着语言学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如何说好某种语言。” J.Culler说得正是!【 刊误:勒卡雷,没有卡雷;P158 奈尔瓦?P159奈瓦尔?!】
评分编排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