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
專研古代中國史,齣版《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傢》等專著。1990年開始提倡新的歷史研究,與同儕共同創辦《新史學》,主張開發尋找新課題,拓展新領域。
他的新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社會生活補政權與文化。第二階段提倡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以同心圓史觀作架構而包含臺灣、中國、亞洲與世界。
歷史研究之外,近年杜正勝對臺灣社會政治與文化多所關懷,論述歷史教育、臺灣民主之路與政治、文化主體性等議題。
1992年杜正勝以青壯之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獲得最高學術榮譽。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教育部長。
自1990年起,本書作者提倡新史學,醫療史即是他「不欲徒託空言」的實證研究。醫療變成臺灣史學的新領域,作者身為拓荒者,其經歷彌足珍貴,本書「方法篇」可以當作臺灣醫療史學的新興史看待。作者專研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史,他的醫療史實證研究遂集中在中國古代範圍內;論其主旨,即如本書主體所分的「形神」、「祝禱」、「威儀」、「養生」和「生死」五篇,歸結於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提齣一套頗為完整的論述。他從身體認識論齣發,涵蓋心性與靈魂各層麵,勾勒齣中國古代的生命觀。但作者著重維繫和延續生命的方法,毋寧更屬於文化的研究,不隻是思想之剖析而已。
最後本書附有「傳播篇」,評論中國漢醫學對日本傳統醫學的影響及其限度,作者顯然希望後之來者能把中國醫學及醫療文化以廣大的亞洲作基盤,方可以發掘更深刻的意義。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擬為高去尋八十壽誕紀念文,因過長且未定稿而他代。(見杜正勝:《另類醫療史研究二十年》,收錄於《中國史新論: 醫療史分冊》)。社會文化史、觀念史短篇寫作絕佳範例。
评分參考文獻。精華結論參見結語。 杜正勝的做法不是靜態的keyword研究,而是真切且動態的“觀念史”。觀念(concept)的話可由多種words指涉,所以觀念與觀念之間(養神、養形、氣論),觀念與社會之間的互動(生命與禮儀製度),都應該納入觀念史研究的範疇。此書,其實就是以身體觀為綫索勾稽的先秦思想史脈絡。非通讀漢及以前的材料(從齣土到傳世)不能做齣如此鞭闢入裏的分析。這自然優於某些概念史研究者的“數據庫檢索大法”。(心有戚戚) 假如硬要說問題的話還是史料運用的限度,傳世經子書到底能否對應杜所劃定的時代階段,還須存疑(當然上世紀研究未必有此自覺)。另外,新近齣土文獻亦能補缺。 PS:當年佐藤課上說,杜正勝是他年輕時的學術idol,的確看他的書能看到杜的影子。可惜杜後來與政客吵架荒廢掉瞭,可惜
评分"學而優則仕"的古老傳統壞瞭老爺子的學術名聲瞭,就十一年後的現在來看,老爺子的一些觀點還是非常有創見的,服氣。 唯一遺憾的是,老爺子骨子裏是不信中醫臨床的,缺乏對中醫應有的臨床價值關懷。
评分名為醫療,實則思想與文化。 讀的時候,突然想起年少時覺得此生活到三十即可的奇怪想法。如今望三,卻不記得當年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
评分這個領域蠻新奇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