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常建华
出品人:
页数:490
译者:
出版时间:2005-02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051324
丛书系列:中国家庭·家族·宗族研究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明史
  • 宗族
  • 明清史
  • 近世历史
  • 历史
  • 政治学
  • 常建华
  • 明代
  • 宗族
  • 研究
  • 历史
  • 社会
  • 家族
  • 制度
  • 文化
  • 地方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J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常建华,1957年生,河北张家口人。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5年留系任教,现任教授,博士生士导师。主攻中国社会史、明清史。担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2002年9月以来),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2004年6月以来)。著有《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版)、《社会生活的历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等书,1984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140多篇。

目录信息

引言
上编 明代宗族神祠庙祭祖

第一章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和礼俗

第一节 明代祠庙祭祖礼制的演变
第二节 明代风俗志记记载祠庙祭祖的一般情形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安徽徽州府的宗族祠庙祭祖

第一节 明代以前徽州祠庙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
第二节 明代徽州宗祠的发展
第三节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福建兴化府的宗族祠庙祭祖

第一节 明代以前的宗族祠庙祭祖
第二节 明代兴化的大姓与祠堂设置状况
第三节 明代兴化宗族的建祠实践与族祠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江西吉安府的宗族祠庙祭祖

第一节 明代吉安宗族祠庙祭祖的概况
第二节 元明时期吉安宗族祠堂的发展
第三节 明代士大夫关于建祠祭祖的主张
第四节 小结
中编 宗族的组织化与族规的兴起
--以乡约的推行为视角

第五章 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第一节 乡约的历史与明初的教化政策:《教民榜文》的颁布
第二节 明中叶乡约教化的实践:以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为中心
第三节 嘉靖以后乡约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明代的宗族乡约化

第一节 宗族组织化的尝试
第二节 宗族乡约化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明代族规的兴起

第一节 族规的制定与内容
第二节 申请批准族规问题
第三节 小结

下编 明人的族论与谱论

第八章 宋濂的宗族思想

第一节 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的族治思想
第二节 建祠祭祖以管摄人心
第三节 修谱崇本以维持世教
第四节 宋濂宗族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以明初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

第一节 泰和的宗族与修谱
第二节 泰和以外的宗族与修谱
第三节 以故家为中心的谱论与族论
第四节 泰和及吉安的人文环境与杨士奇的故家论
第五节 小结

第十章 罗钦顺的族论与谱论--以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

第一节 罗钦顺之谱序所见宗族与修谱
第二节 罗钦顺谱序中的族论与谱论
第三节 罗钦顺的宗祠祭祖论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明代家庙述论
附录二 明代墓祠祭祖述论
附录三 宋濂佚文《杨氏家乘序》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可读性不是很高,只读了每章的小结。 朱熹《家礼》官方化的成果《大明集礼》。 祭祖礼制在明代放宽:洪武11年,庶民可祭祀从二代增至三代;嘉靖15年,大礼议推恩令,允许官民祭始祖,要求官员立家庙。庶民习俗是墓祭,依礼祭祖建祠祭祖是士大夫的特色,他们不仅己行,还将在乡...

评分

可读性不是很高,只读了每章的小结。 朱熹《家礼》官方化的成果《大明集礼》。 祭祖礼制在明代放宽:洪武11年,庶民可祭祀从二代增至三代;嘉靖15年,大礼议推恩令,允许官民祭始祖,要求官员立家庙。庶民习俗是墓祭,依礼祭祖建祠祭祖是士大夫的特色,他们不仅己行,还将在乡...

评分

可读性不是很高,只读了每章的小结。 朱熹《家礼》官方化的成果《大明集礼》。 祭祖礼制在明代放宽:洪武11年,庶民可祭祀从二代增至三代;嘉靖15年,大礼议推恩令,允许官民祭始祖,要求官员立家庙。庶民习俗是墓祭,依礼祭祖建祠祭祖是士大夫的特色,他们不仅己行,还将在乡...

评分

可读性不是很高,只读了每章的小结。 朱熹《家礼》官方化的成果《大明集礼》。 祭祖礼制在明代放宽:洪武11年,庶民可祭祀从二代增至三代;嘉靖15年,大礼议推恩令,允许官民祭始祖,要求官员立家庙。庶民习俗是墓祭,依礼祭祖建祠祭祖是士大夫的特色,他们不仅己行,还将在乡...

评分

可读性不是很高,只读了每章的小结。 朱熹《家礼》官方化的成果《大明集礼》。 祭祖礼制在明代放宽:洪武11年,庶民可祭祀从二代增至三代;嘉靖15年,大礼议推恩令,允许官民祭始祖,要求官员立家庙。庶民习俗是墓祭,依礼祭祖建祠祭祖是士大夫的特色,他们不仅己行,还将在乡...

用户评价

评分

支离破碎,浅层次的无聊分析。

评分

這本書的綜述和結論都有可圈點之處,也使用了族譜、方志以及文人文集等材料去描繪明代的宗族情況,其大致觀點為:明代宗族建立在自元以來的家族基礎上,因為明代“儒學復興”的祖宗之法推崇朱子之學,從而不斷地實踐朱子家禮以及宋儒們提出的政治主張(鄉約、禮學),並因為官府和宗族的各取所需,彼此互動,加上地方上士大夫文人精英的推動,從而在明中後期,完成了宗族的組織化。但該本書的體例還是比較凌亂的,加上個人對書中所描述的地域缺乏在地感、現場感,對其中許多地名並無憧憬和想像的熱情,啃起來頗為乏味。另一方面,該本書把宗族的發展原因的主體落腳為:文化精英希望借理學思想維護地方秩序,宗族領袖希望藉此管理族人,國家希望藉此管理基層。這個論證似乎缺乏考慮另外的因素:對普通民眾而言,宗族意味著什麼?宗族會給他們帶來什麼?

评分

按需。

评分

日常补课

评分

按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