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史講義

中國經學史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周予同
出品人:
頁數:185
译者:
出版時間:2012-6
價格:25.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208107762
叢書系列:周予同經學文集
圖書標籤:
  • 經學
  • 思想史
  • 經學史
  • 周予同
  • 經學
  • 文化史
  • 文獻學
  • 文化
  • 經學史
  • 中國哲學
  • 學術史
  • 中國文化
  • 思想史
  • 曆史
  • 國學
  • 傳統文化
  • 講義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周予同先生是上世紀中國經學史的學術大師,他的著作代錶瞭中國學術界研究經學史的最高水平。本書主要是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復旦大學曆史係開設的中國經學史課程的講義。內容主要是講述經學史中古文經學、今文經學中的師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觀點,以及經學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作用與影響,是研究中國經學史的重要入門書之一。

著者簡介

周予同

一八九八年一月生於浙江瑞安。一九一六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部,師承錢玄同。在校五年,為工讀主義學生社團領袖,於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與匡互生共同“火燒趙傢樓”。一九二一年畢業後輾轉南北文史學科。曾在商務印書館主編《教育雜誌》,曆任安徽大學、暨南大學教授兼院長、係主任等,並任開明書店編輯兼襄理。一九四九年起任復旦大學史地係(後改曆史係)教授,曆兼係主任、副教務長。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便為著名的民主鬥士,曾得毛澤東緻函問候。隸身中國民主同盟,於_九四九年後相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上海市文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曆屆人大代錶、三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國史學會理事等。一九六五年末挺身為吳晗辯護,次年成為上海首名被報刊公開批判的“資産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一九六八年被綁架到麯阜當作尊孔復闢對象揪鬥,從此癱瘓失明臥床。一九八一年七月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周予同從事中國人文曆史的教學研究長達六十年,早年專冶教育和教育史,三十歲以後主要研究中國經學史。在兩個領域都著作等身。終身論著包括經學史論著、教育史專著以及教科書等,總計在五百萬字左右。

圖書目錄

中國經學史講義
上編 導論
第一章 研究經學史的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 經學史參考書目舉要
一 理論指導
二 群經通論
三 經學曆史:通史類、斷代史類
四 經學史料:傳記類、目錄類、文物製度類
第三章 經的定義
一 從字源學來看“經”的意義
二 從文獻學來看“經”的意義
三 “五 常說”、“專名說”、“通名說”、“文言說”
四 經的幾個特點
第四章 經的範圍及領域
一 六經
二 五經與“樂”之有無問題
三 七經
四 九經與十二經
五 十三經
六 十四經與二十一經
第五章 經學的學派
一 經學及其派彆綜述
二 兩派說
三 三派說
四 四派說
五 新三派說
第六章 經學史的分期
一 經學史的開端問題
二 四期說
三 六期說
四 十期說之一
五 十期說之二
六 二期三 世說
中編 經學史諸專題
第一章 孔子與墨子
一 儒、儒傢、儒教
二 孔子與經學的開端
三 墨子與經典的關係
第二章 孟子與苟子
一 “儒分為八 ”
二 孟子與經學
三 荀子與經典傳教
第三章 董仲舒與劉歆
一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
二 劉歆與古文經學
第四章 東漢經學
一 《白虎通》的研究
二 許慎之學
三 鄭玄的“通學”
第五章 玄學與儒學
一 “玄”之含義與玄學研究
二 王弼與何晏
三 阮籍與嵇康
四 裴頗與郭象
五 晉代《春鞦》學的新“集解”
第六章 漢學與宋學
一 漢學與宋學的區彆
二 宋學的萌芽:唐朝後期《春鞦》學
三 宋學的正式開始
四 宋學學派:程硃學派、陸王學派、浙東學派
五 宋學的優缺點及其對清代“漢學”的影響
第七章 清學
一 “清學”之名及其研究書目
二 清學的啓濛期
三 清學的全盛期:乾嘉學派(吳派、皖派)
四 清學後期:以常州學派為中心
第八章 康有為與章 太炎
一 康有為的經說
二 章太炎的經學成就
下編 經典研究
第一章 《易》學
一 《易》之構成及其作者
二 《易》學學派:漢學與宋學
三 清代《易》學研究
第二章 《書》學與《詩》學
一 《書》學的辨僞
二 《詩》學的研究
第三章 “三 禮”學與《春鞦》學
一 “三 禮”學的研究
二 《春鞦》與孔子的關係
三 《春鞦》三 傳的研究
第四章 《論語》學與《孟子》學
一 《論語》的傳本問題
二 《論語》學的研究
三 《孟子》的作者與“升格”問題
四 《孟子》的研究與批判問題
第五章 “四 書”學
一 “四 書”的建立及它的發展
二 《大學》與方法論
三 《中席》與本體論
四 “四 書”集結與道統理論
第六章 《孝經》學與《爾雅》學
一 《孝經》升格及傳本
二 《孝經》作者與學派
三 《爾雅》學的研究
中國學校製度
緒言
本書的領域
本書的分期
本書的旨趣
上古編
一 傳說中的西周以前的學製
學校製度的萌芽
傳說中的虞夏商三 朝的學校製度
雙軌製下的學校內容
二 禮記周禮所傳的西周的學製
本期史料考訂的難點
國學與鄉學
教官與教科
學齡與學則
三 春鞦戰國時代的私學
史料的缺乏
私學的繁興
中古編
一 秦代的“吏師”製度與博士
吏師製度的創立
吏師製度創立的因素
吏師與博士
二 兩漢的經典教育與學校
經典教育的突興
兩漢學校的係統與種類
太學的創立與演變
太學與博士
太學與太學生
郡國學校的起源與發展
兩漢的特殊學校
學校與選舉
三 魏晉時代學校製度的衰敗
學校製度衰敗的因素
三國時代的官學與私學
兩晉時代的太學與國子學
五 鬍十六 國學製拾零
四 南北朝的學校製度
南北朝之文化的差異
南朝的國學與州郡學
北朝的國學與州郡學
私學的重興
近代編
一 科舉製度下的隋唐學製
唐代學製的先驅者
唐代學校的體係與種類
學校製度的階級性
學校科目的擴張
學校規程的厘訂
學官與學額
外國留學生的發達
學校與科舉
五代時期學校的衰落
二 兩宋的學校與書院
宋代學製的改進
宋代的京都學
宋代的州縣學
書院製度的起源與發展
禪林製度的追述
三 異族統治下的遼金元學校
遼的學校製度
金的學校製度與其特點
元的中央學校與地方學校
元代學校的發達及其原因
四 明代的學校製度
明代的中央學校
明代的地方學校
明代的特殊學校
明代學製的特點
明代學校之政治的效能
五 清代初中葉的學製
清代的中央學校
清代的地方學校
清代的特殊學校
現代編
一 新式學校的萌芽
現代學製産生的因素
實用中心之各種學校
留學製度的發創
二 新式學製的産生
本時期之三期劃分
戊戌維新之學製一瞥
欽定學堂章程下之學製
奏定學堂章程下之學製
這一時期的其他興革
改訂學堂章程下之學製
三 民國新學製的頒布與修正
民國學製的産生與頒布
民國以後的學製修正
學校係統改革案的産生與頒布
新學製課程標準的製定
四 國民黨黨治下的學校製度
黨治下教育主張之演變
黨治下學校內容之興革
中國經學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覺得自己是在作死

评分

提綱挈領 極便初學

评分

講義,很口語化,現在除非是迴憶錄吧,不再會寫齣這種味道瞭。——“今文學派認為,劉歆是壞蛋”。

评分

提綱挈領 極便初學

评分

還可以,倒是對附錄的學校製度感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