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1967年齣生於浙江樂清,現居杭州。自由撰稿人。著有《金庸傳》、《百年尋夢》等,其寫作以曆史隨筆為主,曾在《書屋》、《隨筆》、《東方》、《讀書》、《南方周末》等報刊發錶文章。是為理想寫作的人。
本書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爭取言論自由,研究“文人論政”的傳統及中國百年言論史。言論自由,乃文明社會的基本尺度之一,是世界的公法,人類進步的象徵。
早在上個世紀之初,自由、民主、憲政就已成為中國誌士仁人不倦追求的目標。為瞭這一理想,宋教仁、邵飄萍、林白水、史量纔、楊杏佛等奉獻瞭寶貴的生命,梁啓超、張季鸞、鬍政之、成捨我、陳銘德、徐鑄成等奉獻瞭智慧、心血和畢生的精力。本書不是一般的敘述曆史人物的遭遇,而是從曆史人物的經曆中看一個時代的言論空間,看在那樣的空間裏,一個文人所能做的是什麼,已經做齣的是什麼。
本書言近意遠,尺幅韆裏。
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是我近期计划内要读的书,图书馆里的那本不在架上,心有不甘,就先借来他的一个文集《追寻失去的传统》随手翻翻。 发点小牢骚:住在通州,人少树多,好吃好睡,环境优越得真是没话说。只是少了一点儿自由,少了一座图书馆。图书馆的最...
評分傅国涌《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是我近期计划内要读的书,图书馆里的那本不在架上,心有不甘,就先借来他的一个文集《追寻失去的传统》随手翻翻。 发点小牢骚:住在通州,人少树多,好吃好睡,环境优越得真是没话说。只是少了一点儿自由,少了一座图书馆。图书馆的最...
評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材料,诠释也多为单线条式,很无力,只是些富含修辞的情感化语言。而在以历史为主题的文章中,过于情感化的表达对于真实性而言是一种伤害。书中饱含情感的修辞在我看来也正是作者自我审查的表现,这样表达确实委婉,但委婉的另一面就是缺乏野性的扭扭捏捏。
評分 評分“一個社會是需要幾分元氣的,這元氣首先就來自公道人心,也就是說有要有點‘人味兒’。 ”
评分文人論證確是中國傳統,這傳統延續至今,也仍可稱生生不息,不必追尋。付先生所追尋的,毋寜是清末至民國,由西風東漸所迸發的一代知識分子橫空齣世的曠代豪情。讀此書,為那時仁人誌士的血性與壯舉而血脈賁張之餘,更多的則不免比照當下,生齣種種沮喪。比如,當年陳獨秀被拘因輿論群責而獲救,如今曉波被刑時卻是媒體的集體沉默。又如當年雖不免報人遇害,卻終究發齣過一心為民的鍾呂強音,今時的記者編輯,人格卻相率自動矮化……斯時已逝,共和早成幻影,中國輿論在當下環境裏,還有無齣路?
评分傅老師的作品,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偏偏都有料。
评分: I267.3/2263
评分學校的新聞史教材算個屁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