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国的社会与政治面临着重大变局,文化生态与文化体制即将迎来深刻的变化,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谁能穿越世事纷纭,看透历史的变数?被郭沫若斥为“粉红色”作家的沈从文,在一封信里透露出了深刻的历史预感:“大局玄黄未定……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多部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七十五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大,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连接纽带,则是鲁迅。
最近又偶然提及这本钱理群老师的著作。这书我看过三遍,上学时第一次读,好看,但说实话没看出门道来,直到十年之后,经过了些储备再重读,才被这书的深刻和精妙所震撼。 结构方式和分析路线明显来自《万历十五年》,每章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郭沫若、沈从文、...
评分 评分时代转折之际知识分子的心态,一直是自己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按理说,知识分子本应以人格独立相标榜,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却有太多我们熟悉的学者、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改造”,其中的原因恐怕不易说清。钱理群教授的这本书,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 然而,这...
评分90后的孩子已经无法对1948年的事件产生共鸣,也无法理解当时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时代话语的转变在悄然中发生,而钱老这本书以个人日记为引子,以“一年写一个时代”,用两种叙述方式的切换将读者带入1948年的文学历史之中。 尽管写作者试图保持历史还原时自己的冷静客观,但...
评分第九章讲共党宣传,其势不可挡,如火如荼,让人感慨,比较而言,k党的宣传力度,宣传效果真是相形见绌,差到不知哪里去了。共党之能统一,宣传做得好绝对是重要一环。 2019.11.30读完 钱老串联文字的功夫真是化境,行文中大量的摘抄丝毫不影响阅读体验,深感佩服。 附一段钱老...
2020224 反复涌到眼前的却是穆旦的那句 “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
评分2018天地玄黄,一切未有定局。
评分复歸於嬰兒……
评分1948年玄黄将分之际,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在文艺界的硝烟也逐渐燃起。作者在每章开头引用叶圣陶的日记作为背景,以时间为轨,用摇镜的方式,从郭沫若在香港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批判作为起点,将叙述集中于胡风、萧军、丁玲、赵树理等解放区作家,并对朱自清和沈从文这两位自由派学者的思想做了探幽分析。自此以后,五四以来的启蒙精神被为政治服务的文艺理念腰斩,“我”将被“我们”所取代。
评分复歸於嬰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