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在十年前(199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刊行,世纪已经翻了一页。这次重新续集,添上了近十年来的部分文字,无论新文旧文,都满纸陈旧感。“我们这一代”的历史感觉,对编者来说,就像怀里揣着的一张纸色已然发黄的老照片。
时代进步、感觉进步、学术进步,编者的感觉却滞留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那个十年:那十年里,“编者们几个人”老在想,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编者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
从大学期间开始阅读刘小枫,至今算起已经有数年了。印象颇深的是第一次在大学图书馆中翻阅到了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竟然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兴冲冲的跑回到了宿舍告诉一个和我有着同样阅读兴趣的朋友。而后,这个朋友也迷上了刘小枫,我们一起把图书馆中凡是与刘小枫有关的...
评分拣尽寒枝 喜欢这个名字。象一幅清清冷冷的画,是一种深邃无边的意境。 可惜看不太懂里面的文章,或者是现在的心境还不够平和可以去看他的文章。 就这个名字,已经让我安静了许多。 在博客搬家的时候,一篇篇重拾过往的文章,就象重拾起一片片的记忆,拣尽寒枝。 “把无限放在...
评分野兽按:旧文一篇,找个时机再重读这三本书,再写一篇。 从“记恋冬尼娅”到“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与刘小枫相遇是在97年的冬天,在学校图书馆邂逅了他的那本《这一代的怕和爱》。也许就是这次与书的邂逅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走上弗洛斯特诗中所言的那条人迹稀少的...
评分野兽按:旧文一篇,找个时机再重读这三本书,再写一篇。 从“记恋冬尼娅”到“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与刘小枫相遇是在97年的冬天,在学校图书馆邂逅了他的那本《这一代的怕和爱》。也许就是这次与书的邂逅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走上弗洛斯特诗中所言的那条人迹稀少的...
怕,羞涩而虔诚的,是面对自身的渺小与欠然与生命的壮大奇迹时所有的感情
评分很喜欢的一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好像是这样的:在那个时候,所有不革命的都被打成反革命。这样非此即彼的逻辑几乎贯穿所有革命,并且决定了革命的破坏力。唯一真理、抹杀多样性、专制、肉体消灭。。。诸如此类这些东西的合法性,依仗的都是这个逻辑。
评分怀念冬妮娅有才情。刘的思想路径现在看来倒是意思不大了。
评分大学时读的,有才情。
评分太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