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本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称。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饮食,甚至不乏擅长烹饪者,“东坡肉”、“潘鱼”、“谭家菜”……可谓不胜枚举。古代的暂且不说,现代的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赵珩,皆是此道高手。
《老饕漫笔》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大四毕业的时候读的,记得清楚,带到凌水宾馆的海水游泳池。 做学生的最后一个月,校园里是那些我认识了三年却不知道名字的灰色的雾一样的同学。 无处容身。 游泳馆算是一个出口,虽然不爱运动。 落地窗外,渤海黄海几乎交接的山岩,陡峭犀利。 这城市虚弱贫困,谁知...
评分作者出身大世家,接触面广,见识多,在广大劳苦百姓还在为三餐着落而苦恼的六七十年代,作者家中有厨子,外出能下馆,确实为贫苦大众描述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老饕历程。 出身好,底韵也深,名人名句信手拈来,开拓了视野,也了解了大世家贵二代的点滴生活。知识性、娱乐性并存...
评分赵珩先生的《老饕漫笔》很是奇特。阿城读到汪曾祺的《受戒》后说:“看后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套用阿城的话,贵族世家的赵先生也让人惊奇,东西南北的吃食都讲在节骨眼上,怎么一点也不“隔”,没有...
评分故事集中在建国前后的知识分子阶层,从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作为民国遗民所遭受的失落,他们过去作为国家的上层,所过得生活是充满文化意味的,但随着国家的巨变,整个社会对历史的传承是毫无疑问割断了,这或许是革命的力量吧。 作...
评分作者出身大世家,接触面广,见识多,在广大劳苦百姓还在为三餐着落而苦恼的六七十年代,作者家中有厨子,外出能下馆,确实为贫苦大众描述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老饕历程。 出身好,底韵也深,名人名句信手拈来,开拓了视野,也了解了大世家贵二代的点滴生活。知识性、娱乐性并存...
读本书最大的乐趣并不是各种吃食,而是作者所写的50年代到90年代末这解放后五十年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作者出身大户人家,其中既有陆文夫的美食家中的怀旧,也有80年代后市井小吃的变迁,让我想起小时虽贫乏却也难忘的岁月。
评分如果没有时常出现的名人官衔和高档馆子,也许会觉得亲近点吧。写法和梁实秋相近,但对食物本身的喜欢似乎不如,或可说是一种文化意味的不如。喜欢看的是里面有详细做法的,这类也大多是作者较熟悉的。有几篇把和吃食有关的普通人也写出来,可以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是最喜欢的部分。有些只是草草罗列在何时何地吃过何物,未免少味。
评分看的好饿……
评分看的好饿……
评分如果没有时常出现的名人官衔和高档馆子,也许会觉得亲近点吧。写法和梁实秋相近,但对食物本身的喜欢似乎不如,或可说是一种文化意味的不如。喜欢看的是里面有详细做法的,这类也大多是作者较熟悉的。有几篇把和吃食有关的普通人也写出来,可以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是最喜欢的部分。有些只是草草罗列在何时何地吃过何物,未免少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