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本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从此“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称。这些文士不但善于品味饮食,甚至不乏擅长烹饪者,“东坡肉”、“潘鱼”、“谭家菜”……可谓不胜枚举。古代的暂且不说,现代的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这本书的作者赵珩,皆是此道高手。
《老饕漫笔》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美食,典故,文化融于一体的散文集,深得我心。那些美食的描写令人心动:山药、红枣、山楂捣泥用香油炒过蒸透覆以桂花糖明芡的炒三泥,鲜美绝伦的雪笋汤,蘸过玫瑰蜜汁卤后汁甜糕软、芸豆的清香与玫瑰的馥郁溶化在一起的芸豆糕、仿膳的肉末烧饼……也才明白,原来我在杭州吃的...
评分最近看了一本书《老饕漫笔》(三联出版),作者赵珩摭拾他近五十年饮馔的记忆,为我们描述了他行吟华夏的美食体会,其中不乏饕餮大餐,也不遗陋巷小点。 从言语中可以看出,作者赵珩出身于大户人家,有幸与很多文化名人觥筹交错,而且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地方,由此也吃到了很多...
评分赵珩先生的《老饕漫笔》很是奇特。阿城读到汪曾祺的《受戒》后说:“看后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套用阿城的话,贵族世家的赵先生也让人惊奇,东西南北的吃食都讲在节骨眼上,怎么一点也不“隔”,没有...
评分"入夜,淅沥的春雨伴着阵阵寺中功课的木鱼与钟磬,催人入梦。夜深,诵经声稍歇,雨声也渐止,偶有清风徐来,万籁无声。过于安静反而不寐,步入庭院中,方才感到雨并未停,只是细为雾状,真是体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妙处。道是无声,却又有声,满山的毛竹之中,...
评分赵老先生出身名门,是见过世面受过熏陶的人。其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赵尔巽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馆长,领修过《清史稿》。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摘自百度百科中『赵珩』词条)。 而他的风格又和实秋先生等旧...
如果没有时常出现的名人官衔和高档馆子,也许会觉得亲近点吧。写法和梁实秋相近,但对食物本身的喜欢似乎不如,或可说是一种文化意味的不如。喜欢看的是里面有详细做法的,这类也大多是作者较熟悉的。有几篇把和吃食有关的普通人也写出来,可以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是最喜欢的部分。有些只是草草罗列在何时何地吃过何物,未免少味。
评分想象老北京
评分如果没有时常出现的名人官衔和高档馆子,也许会觉得亲近点吧。写法和梁实秋相近,但对食物本身的喜欢似乎不如,或可说是一种文化意味的不如。喜欢看的是里面有详细做法的,这类也大多是作者较熟悉的。有几篇把和吃食有关的普通人也写出来,可以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是最喜欢的部分。有些只是草草罗列在何时何地吃过何物,未免少味。
评分一个吃牵扯多少故事~比现在好多自称饮食文化的书有意思多了~
评分如果没有时常出现的名人官衔和高档馆子,也许会觉得亲近点吧。写法和梁实秋相近,但对食物本身的喜欢似乎不如,或可说是一种文化意味的不如。喜欢看的是里面有详细做法的,这类也大多是作者较熟悉的。有几篇把和吃食有关的普通人也写出来,可以见出人情和时代变迁的痕迹,是最喜欢的部分。有些只是草草罗列在何时何地吃过何物,未免少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