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纪实 何偉 中国 何伟 江城 社会 文学 台版
发表于2025-04-12
消失中的江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無法兩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為江河日下,
但當代人卻可以兩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為何偉。
一個小城的故事,
一部中國人都未能體察的底層心態史,
在中國,一切堅固的都將灰飛湮沒。
繼《尋路中國》、《甲骨文》之後,
《消失中的江城》重新浮現。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斯(Heraclitus)說:「人無法兩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為江河日下,水會流動,當下的時光也會消逝。但當代人卻可以兩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為何偉曾在揚子江上生活,費時兩年書寫四川涪陵。在幽緩的時光流程中,在變動劇烈的城鄉景觀內外,何偉依江而居,感受與學生和涪陵人相處的日常點滴,書寫出一部連中國人自己都未能體察的心態史和底層故事。
1996年夏天,27歲的何偉抵達中國長江邊上的一個小城:涪陵,以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身分在當地的學院教兩年的書。自1949年以來,當地人就未曾有過美國人在此生活的明確記憶,縱使何偉的姓名極為常見,但他仍是這座四川江城數一數二的外來陌生人。原以為這將是一個平靜的兩年,何偉卻發現他闖入了一個與他的文化和個性全然不同的社會之中。
「這趟航程就像一個夢,夢裡盡是安靜的河流、滿是迷迷糊糊入睡的乘客的艙房,以及從幽暗的長江升起的城市燈光。而涪陵就像一個暫時打斷這場夢的地方。」------何偉
何偉
作者 何偉 Peter Hessler
出生於密蘇希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1996-1997年他以「和平工作團」身份在四川涪陵教書,自2001年起才成為《紐約客》首位駐中國記者,在此之前他只是《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辦公室負責剪報。新世紀開始,他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保持著自由作家的身份。
何偉是全球著名的旅遊觀察者,他也多次獲得美國最佳旅遊文學獎。他所著《甲骨文》曾入圍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尋路中國》則獲得2010年度經濟學人、紐約時報等好書獎。這兩本書和他根據涪陵兩年所寫成《消失中的江城》(奇里雅瑪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構成了他1996-2007十年的「中國三部曲」。
2010年,何偉來到埃及,學習阿拉伯語,參與當地的生活。我們相信不久就會看到他的新作。而他預告在五年後再度回到中國,繼續書寫新的中國傳奇。
Peter Hessler
吳美真
譯者 吳美真
雲林虎尾人,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業,紐約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班肄業。曾任大學兼任英文講師及國內多家出版公司譯者,譯作包括《美德書》、《鋼琴師》、《微物之神》、《大洋洲的逍遙列島》等近七十本,近年來一直為基督教以琳書房譯書。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四川小城涪陵的两年生活记录。实话说,个人并不是太喜欢这本书。
评分結尾說:“他也會很好的,他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他們堅強、可愛、滑稽而憂傷,那樣的人總是能夠從困境中挺過來。他們未必有金色時光,但也許就因為這樣,他們不容易凋零。”何偉是對的,他看出了中國人能承受,會應變,去他媽金色黑色只管沒心沒肺活下去。
评分一直不知道这本书在豆瓣评分这么高的原因,看了大家的评语,觉得是我对这本书的期许有点高,也许我是觉得能给我带来新的东西的事物才算是好的。但是本书就是用一直很平白的话语来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平常的事情,道理都懂,但是发现正是这种白描式的写作才是这本书出众的原因所在。虽然是一本展示无
评分难以说何伟的某些评论是客观的,也难以简单的把这种诧异看做是文化差异、制度不同的结果。透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第一反应不是辩护,而是思考,稍稍感悟一下我们的思想,可能会扯出一些屎来
评分回头儿写篇长一点儿的书评。推荐购买并阅读。与简体字版有不小的差别。
镜中的斯芬克斯 ——彼得·海斯勒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认字癖这件事,恐怕任何一种语言的初学者都一样。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初来中国,在当时还隶属四川的涪陵师专“支教”。每天早上,他跑步经过各种刷满汉字的墙壁时,都试...
评分尽管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不是死板的社会学研究或自以为是的个人游记,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好,好到在我整个看的过程中,心始终是沉着的。心沉不沉,几乎成了我判别东西好坏的唯一标准了。比如随便刷一下微信朋友圈,你都能找到一千篇胡扯中国社会的文章,一般都无需看内容,标题...
评分《江城》中,何伟写到的最后一场冲突发生在他离开涪陵之前。他和同事亚当想拍一些片子,作为他们曾经在这个小城生活过见证。他们想拍下一切关于涪陵的记忆,他们走过的街道,生活过的校园,交往的学生,结交的朋友,还有那些依然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何伟原本以为,普通人很难...
评分《江城》的阅读交织着惊奇与亲切,因为它与《寻路中国》无论异还是同都十分清晰。异,惊奇;同,亲切。 1996年—1998年间,二十七八岁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以“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者身份在四川涪陵师专担任英语老师。《江城》便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纪录和思考...
评分镜中的斯芬克斯 ——彼得·海斯勒和他的“中国三部曲” 认字癖这件事,恐怕任何一种语言的初学者都一样。1996年,27岁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初来中国,在当时还隶属四川的涪陵师专“支教”。每天早上,他跑步经过各种刷满汉字的墙壁时,都试...
消失中的江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