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本书凝结了著者近二十年来近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心得,侧重考察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疾病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关系。著者跳出传统的医史研究,试图发掘医疗史与近世中国社会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由于医学知识的传播,不同社会阶层所获得的医疗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女性作为医疗者的角色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明清以来国人对各类疾病与疗法的观念也随着上述的变化而改变。近世中国医疗史所呈现的社会理性,与近代西方所呈现者并不相同,中西医的相遇与融合,激荡出色彩纷呈的社会文化意涵。这一融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在持续。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283957/note/194005236/
关于作者
梁其姿,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1982至2008年任职台北中研院,曾先后任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兼讲座教授。2010年被选为中研院人文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组织,著有《施善与教化》(1997)一书。近年专注于医疗史, 著有《中国麻风病史》(英文, 2009)一书, 并主编《女性与医疗》(英文, 2006)、《东亚华人社会近代健康与卫生史》(英文,2010)等书。
可能因为此书为论文集,许多内容在梁教授的其他著作中也读到过,所以没有很认真的阅读这一本书。 每次读学术类著作,最期待也是最有收获的往往是序言(前言)和后记(结语)部分,这两个部分通常论述了成书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内在思路,并会对这一研究方向提出许多富有启发的问题...
评分梁其姿的这本书其实是论文集,搜集了她20多年来散见各处的论文,根据内容分成三编。第一编是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主要说宋、元、明、清中医知识构建和流传机制的社会史分析,以及晚清以来中西医学知识接触后的冲突和交流。 第二编讲宋、元、明、清医疗制度和资源的发展,讨论...
评分本书是梁其姿先生的一本论文集,收录的都是透过疾病看社会的文章。 病,不仅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何看待疾病,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本是历史研究的绝好进路,只是以往我们更多沉迷于宏大叙事,总将历史等同于政治史、经济史或军事史。 其实,疾病与人的...
评分可能因为此书为论文集,许多内容在梁教授的其他著作中也读到过,所以没有很认真的阅读这一本书。 每次读学术类著作,最期待也是最有收获的往往是序言(前言)和后记(结语)部分,这两个部分通常论述了成书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内在思路,并会对这一研究方向提出许多富有启发的问题...
评分可能因为此书为论文集,许多内容在梁教授的其他著作中也读到过,所以没有很认真的阅读这一本书。 每次读学术类著作,最期待也是最有收获的往往是序言(前言)和后记(结语)部分,这两个部分通常论述了成书的前因后果以及其内在思路,并会对这一研究方向提出许多富有启发的问题...
最初的疾病命名多是症状描述,随着人们对症状的认识深入,以及新的关联的建立,病名也会随着变化,或者说,是同样的病名指向了不一样的症状(甚至病因)。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社会文化之事,而非生物之事。藉此,作为应对疾病的医疗,也不是纯粹的医学之事。时至今日,医疗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经验的映现,科技的进步拓展了人们对疾病的视野,丰富了应对疾病的资源,也拔高人们对医疗的期待,不过有时候,是不合理的期待。
评分看到友鄰「讀過」,補記一下。宏觀叙事和討論現代性特別讚。
评分看到友鄰「讀過」,補記一下。宏觀叙事和討論現代性特別讚。
评分白富美式的学术方法
评分在图书馆借到了刚入库的新书,好开心!// 重点看了第一章、第五章、第九章和最后两章。这书其实是由论文合集改编来的啊。序言中提到医疗史在中国还是个较少有人研究的领域,通过有关疾病的观念来研究社会,感觉挺神奇的。不过我对历史学也没基础,所以也就是看一看而已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