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篇都以概括的方式呈现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描绘一个大轮廓。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科学、医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范围相当广阔。从这些特殊面相深入浅出探讨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而重点仍在于彰显中国文化史的一般特色。
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余英时《综论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这两篇文章,实际上可以算作提纲性质的作品。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使用的是不同的线索。同一个主题,我归纳为“对传统中国士、道关系的考察”。士,就是广义的知识阶级。道,就是为知识阶级所承载和追求的一种...
评分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1931年出版三卷本经典著作《化学胚胎学》,成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后又发表《生物化学形态学》和《胚胎学史》,194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7年李约瑟对中国科学...
评分- 想讀余英時, 因為在讀《中國現代思想起源》時, 發現讓書經常 quote 余英時及勞思光, 加之余久不久會就香港時局發表評論, 對他有些親切感, 故想挑戰自己找來一讀。 - 在樂文書店的書櫃上, 有十本八本余的書, 一時不知如何下手, 後來見這本書名為"通釋", 想來較易讀, 而且有不...
评分我粗粗看了一遍,只是历史的堆砌,故纸堆里翻出的事情,没有什么新观点,作为普及型书还行,但不必叫《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样大的名字。中国文人的通病,用一本书解释另一本书,思路狭窄,不能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一些思想。不好意思,个人浅见而已。
评分余英时《综论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这两篇文章,实际上可以算作提纲性质的作品。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使用的是不同的线索。同一个主题,我归纳为“对传统中国士、道关系的考察”。士,就是广义的知识阶级。道,就是为知识阶级所承载和追求的一种...
各篇的水准都很高,既提纲挈领,又深中肯綮。
评分已经看第好几遍了
评分我想,余英时最见功力的大概还是陈寅恪诗文释证吧。本书收录文章大都失之浮泛,并无太多胜义,关于医学和科学的两篇文章写作相差仅三年,但观点显然分歧,可见其心无定见,态度游移。关于艺术一篇,行文冗长,高谈阔论,如“野马脱缰”,丝毫不接地气。可见代人写序,务须慎择,专业之外,不尚空谈。余英时行文每以“限于篇幅”为遁辞,其实写文章是作者自主的事情,谁又能拿篇幅来限制,不过是并无涉猎与研究罢了,何必出此冠冕堂皇之话。依我看来余氏的文章是最不”数学化“的了,是否当得起科学研究的名号值得商榷,反是同门严耕望,真堪称学界的“朴实楷模”。另外董桥的序言简意赅,颇耐寻味!
评分书是12片文章的汇编,都是大题小作,启发性强。在国外治中国史的学术环境让人羡慕。
评分论说明晰,有条有理,文字平实,稍欠精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