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刘小枫
出品人:
页数:530
译者:
出版时间:1998-01-01
价格:27.2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261030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刘小枫
  • 现代性
  • 社会学
  • 社会理论
  • 哲学
  • 政治哲学
  • 思想
  • 社会理论:社会学
  • 现代性
  • 社会理论
  • 绪论
  • 社会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批判理论
  • 历史社会学
  • 知识分子
  • 现代性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既非单纯评述,亦非系统论析,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人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毫不隐瞒地说,我是带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来审理欧美的社会理论的,这基于一个个人的观点: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程是有益的。

在本书中,中西二元景观因此将遭遇进一步的挑战:现代的问题性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对中西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的演化都是命运与共的。我并不打算抹煞或忽略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方思想和社会中的具体历史差异,但我更愿尝试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欧美的社会理论在基本构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累。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既不可能撇开这些积累,也不应仅限于译述和套用,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才是值得尝试的思路。本书不想面面俱到地罗列排比欧美社会理论的主流论说,而是依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地论涉(哪怕在欧美学界已被遗忘或未受重视的)切己的论说。这并不是为了建构所谓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理论(这种提法乃基于中西二元景观),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茸,从而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把握。

作者简介

刘小枫教授(1956-),男,重庆人,1978.09—1982.07 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1 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宗白华,甘霖);1989.04—1993.07 就读于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Heinrich Ott)。

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

(1)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2)

(2)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1995)

(3)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

(4)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学术出版) 顾问(1995年以来)

(5)中国现象学学会 执行委员(1995-2001)

(6)香港现象学学会 秘书长(1995-2001)

(7)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课题 审定顾问(1995-1998)

(8)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职博导(1994-2003)

(9)中国比较古典学学会会长(2011年至今)

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设计共和》、《共和与经纶》、《睇视之光》、《比较古典学发凡》、《王有所成》等,编修有《凯若斯》,译有《柏拉图的<会饮>》(华夏,2003)。代表性论文有:(1)《王有所成》,台湾《哲学与文化》卷四十;(2)《政制与王者》,《求是学刊》,2013年第2期;(3)《卢克莱修的诗性启蒙——<物性论>卷三行978-1023绎读》,《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等等。

现在研究方向 为古典诗学、古典语文学等。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及“古典诗学实验班”开设如下课程: 文艺学原理与古典诗学、古典诗学原著讲疏、古希腊语文学导引、古典拉丁语文学导引、古典学引论等。科研项目:有(1)“经典与解释:柏拉图注疏集”,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010至今);(2)“基督教与西方古典传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地重大项目(2010-2013)主编《经典与解释》(CSSCI辑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主编、“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多套大型丛书。

一直倡导建立中国自己的古典学,又提出”新国父论“等极富争议的理论,是当代中国思想界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目录信息

目录
前言
一 现代学的问题意识
1.1“后现代”论述的现代主义性质
1.2古典社会理论中自由民主的现代性
1.3舍勒、西美尔思想中的现代人隐影
1.4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与中国的现代化
1.5激进左派、激进右派与风险社会
1.6现代学问题意识中三个矛盾的重点词
二 现代性问题的累积
2.1“现代结构”与特洛尔奇的现代学结构
2.2近代与中古的关联:两种新教的差异
2.3“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假问题?
2.4现代结构的形态和品质
2.4.1世俗国家、民族国家、政党国家
2.4.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与自由和平等
2.4.3世俗化自然法、自治性法律和政党科层法
2.4.4科学原则、民族原则和知识人分化
2.4.5艺术与感觉的两极化:可共感与不可共感
2.4.6哲学的专业化和肉身化
2.4.7主体道德与政党伦理
2.5现代原则及其历史类型
2.5.1启蒙运动与自然
2.5.2德国唯心论与精神
2.5.3十九世纪的含混
2.5.4民族比较与现代中国
三 个体言说与“主义”话语
3.1“主义”的世纪与知识社会学
3.2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嬗变
3.3“主义”的与个体的社会理论
3.4现代社会制度的二次正当性论证
3.5舍勒的知识类型论与社会化的个体信仰
3.6“主义”话语与世界观的现代性
3.7曼海姆的意识形态论及其批判
3.8公共论域中“主义”话语的竞争
四 审美主义与现代性
4.1审美感与此岸感
4.2中国审美主义的独特性?
4.3西欧审美主义传统及其类型
4.4现代感觉与身体的优先性
4.5现代感觉的社会基础
4.6再论感觉的在体论基础
五 怨恨与现代性
5.1怨恨与资本主义精神
5.2怨恨与价值理念的动机结构
5.3怨恨与现代伦理
5.4怨恨与社会主义精神
5.5“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怨恨
六 宗教与民主社会的两种形态
6.1现代学中宗教问题的切入点
6.2托克维尔、马克思、葛兰西宗教观对勘
6.3宗教在自由民主社会中的积极功能
6.4政教分离的两项原则与社会分化
6.5世俗化社会中的宗教功能如何可能
6.6现代中国的“主义”宗教与人民民主政体
6.7社会的意义共契与宗教群体
6.8超验的私人化与社会的道德共契
6.9当代中国伦理秩序中的宗教负担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文化政治与现代性问题之真伪——兼评张旭东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作者:高全喜   作为现时代的中国学人,谈史叙今,讲学论道,总是难免置身于所谓“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语境之中,总是把历史、文化、 政治等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说起来自己的一些文章和演讲...

评分

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当然,刘小枫适当的引用现象学的术语(一个绝妙的误读),告诉我们所谓现代性,就是没有本质,正如胡塞尔反复强调的一样,“现象就是本质”,现代性社会的一切现象就是它的本...  

评分

文章来源:《学术思想评论》,第4辑(1998年) “现代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社会理论中的一种思想行动,就像哲学中的现象学,显然不等于哲学“学科”,或者,对哲学也还有别的理解,但现象学宣称,哲学应该是现象学的思想行动,这与分析哲学的哲学宣称没有分别。我所谓的...  

评分

文化政治与现代性问题之真伪——兼评张旭东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作者:高全喜   作为现时代的中国学人,谈史叙今,讲学论道,总是难免置身于所谓“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语境之中,总是把历史、文化、 政治等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说起来自己的一些文章和演讲...

评分

刘:1995年冬天,你在香港做访问研究,记得我们一起看芭蕾那天晚上,中场休息时聊到社会理论。你说,中国学界要写出自己的社会理论专著,至少还要五年。当时我没有吱声,心里却在暗下决心,要赶超你的时间表。你的话倒颇有鞭策的效果,因为编务太重,这书真算是挤时间写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经过起码三个假期的下决心,终于读完了,竟然有一种难得的畅快感和愉悦感:看二十年前的刘小枫如何用不完整的资料在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和托克维尔之间试图找到舍勒、特洛尔奇和桑巴特的理论空间,既让人感慨时光飞逝——这二十年也是我从出生到成长、中国“现代学”从初得门径到略有所成的时间,变得好像太多,但现代性问题的积累依旧没能得到解决,甚至越来越让人想要放弃整体性解决的努力。《沉重的肉身》里的犹豫、绵密的刘小枫和这本里敏捷、直击要害的刘小枫竟然是一个人,也不免让人感叹:试图变成狐狸的他,终究也改不了某种“刺猬的温顺”。回到书里,最重要的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强调现代性的普遍意义与中国经验的“偶在性”,先分析理论上的共通点,找到好的理论工具,再用好的直觉切入(源头、过程或结果上)发生变异的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评分

经过起码三个假期的下决心,终于读完了,竟然有一种难得的畅快感和愉悦感:看二十年前的刘小枫如何用不完整的资料在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和托克维尔之间试图找到舍勒、特洛尔奇和桑巴特的理论空间,既让人感慨时光飞逝——这二十年也是我从出生到成长、中国“现代学”从初得门径到略有所成的时间,变得好像太多,但现代性问题的积累依旧没能得到解决,甚至越来越让人想要放弃整体性解决的努力。《沉重的肉身》里的犹豫、绵密的刘小枫和这本里敏捷、直击要害的刘小枫竟然是一个人,也不免让人感叹:试图变成狐狸的他,终究也改不了某种“刺猬的温顺”。回到书里,最重要的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强调现代性的普遍意义与中国经验的“偶在性”,先分析理论上的共通点,找到好的理论工具,再用好的直觉切入(源头、过程或结果上)发生变异的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评分

经过起码三个假期的下决心,终于读完了,竟然有一种难得的畅快感和愉悦感:看二十年前的刘小枫如何用不完整的资料在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和托克维尔之间试图找到舍勒、特洛尔奇和桑巴特的理论空间,既让人感慨时光飞逝——这二十年也是我从出生到成长、中国“现代学”从初得门径到略有所成的时间,变得好像太多,但现代性问题的积累依旧没能得到解决,甚至越来越让人想要放弃整体性解决的努力。《沉重的肉身》里的犹豫、绵密的刘小枫和这本里敏捷、直击要害的刘小枫竟然是一个人,也不免让人感叹:试图变成狐狸的他,终究也改不了某种“刺猬的温顺”。回到书里,最重要的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强调现代性的普遍意义与中国经验的“偶在性”,先分析理论上的共通点,找到好的理论工具,再用好的直觉切入(源头、过程或结果上)发生变异的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评分

有点零碎,相对而言,不是很喜欢!

评分

那么多老师推荐现代性的书,怎么没见有推这本的。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