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離鄉亡國多年之人,麵對隨時可能的死亡,薩義德懇切迴顧自己的人生,尋根溯源,追憶他要求嚴格、給他“維多利亞式”教育的父親,和令他終生仰慕、給他鼓勵但又暖昧矛盾的母親,以及成長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書寫昔日之我,與內在自我重建關係,與已逝的父母修好,並試圖以個人的方式為民族爭迴曆史:他把自己分作兩半的阿拉伯經曆和美國經曆統閤為一,以不協和的身份為被壓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書也是一個關於背井去鄉和流離飄泊的故事。但薩義德發現,由此導緻的身份的割裂、多重與流動實乃幸事一樁。他曾言:在哪裏都不要有太多“傢”的感覺。“格格不入”最終成瞭他的主動選擇。
薩義德(Edward W.Said,1935-2003),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傢之一,1963年起為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代錶性著作有:《東方學》(1978;曾獲美國國傢書評傢奬,三聯書店1999年齣版中譯本)、《巴勒斯坦問題》(1979)、《世界・文本・批評傢》(1983)、《文化與帝國主義》(1993;三聯書店2003年齣版中譯本)、《知識分子論》(1994;三聯書店2001年齣版中譯本)以及《流離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決的奮鬥,1969-1994》(1994)等。薩義德還是有名的樂評傢、歌劇鑒賞傢、鋼琴傢,並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辯的代言人。
他激起了我写自传的欲望,而且是如他那般,站在自己之外,写这个“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没有读过他的学术著作,但我猜测,那些理性的分析显示出来的萨义德与这本自传显示出来的是两个人。或者说,在他者眼中的他和在他自己眼中的他。 人很难看清自己,所以需...
評分作为深度介入政治的学术明星,爱德华·萨义德的名字没有逃过我在书架上乱扫的眼睛。《文化与帝国主义》买了两年摆在家里没有动过,倒是这本《格格不入》先读了。正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 一个美籍巴勒斯坦裔巨贾的儿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在开罗上学,16岁到美国求学。萨...
評分从广义和终极的角度看,人生无时无处不在流浪。 似乎也正因此,怀念故土和留恋往昔才成为珍贵的情感体验-----某种略带苦涩的甜蜜。 我还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个人的某些理念不算宗教的话。但因莫名其妙地进入了“知识圈子”,所以大致能理解知识人的心理。 2001年看了奥古斯...
評分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 Said,1935-2003),战后世界最有影响的公众知识分子之一,巴勒斯坦在西方社会最雄辩的代言人,执鞭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哥伦比亚大学九位杰出教授之一。著名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乐评人、歌剧鉴赏家、钢琴师,写作题材涉及文学、理论、政治、音乐、...
評分萨义德博士的心血杰作,细述幽微之处读来颇为动人,决不亚于一部伟大的断代史。既饱含深情,又绝不故布疑阵、引人误入歧途。透过他多年的省思注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人物将再次跃然纸上。他们是这样活灵活现,血肉丰满,令人不禁赞叹著述者的精妙笔力和对生活的洞彻感悟。 我们...
讀者不順,估計主要原因是譯筆乾澀(?)
评分薩義德就是個紈絝子弟。在開羅,他是與世隔絕的特權階級;他在黎巴嫩過著田園生活,牆外是數十年的黎巴嫩內戰;他以他的阿拉伯名字和長相為恥,那使他不能完全融入上層社會——於是自卑的他開始反對那個上流社會。他自私,眼裏除瞭自己沒有彆人,包括親人都與他難以親近。戀母情結是這個迴憶錄的主題,讓人懷疑他聲援巴勒斯坦是因為他母親是巴勒斯坦人。薩義德,就你這逼樣,“格格不入”這四個字也能輪到你說嗎?
评分本書關鍵詞:有錢,任性,媽寶。沒瞭。
评分好到不知道說什麼= =所看版本的翻譯也非常好,讓閱讀保持瞭流暢感,今年看瞭四部自傳,本本都是經典
评分讀過想復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