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1963年起为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1978;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中译本)、《巴勒斯坦问题》(1979)、《世界・文本・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译本)、《知识分子论》(1994;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中译本)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1994)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并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他激起了我写自传的欲望,而且是如他那般,站在自己之外,写这个“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没有读过他的学术著作,但我猜测,那些理性的分析显示出来的萨义德与这本自传显示出来的是两个人。或者说,在他者眼中的他和在他自己眼中的他。 人很难看清自己,所以需...
评分从广义和终极的角度看,人生无时无处不在流浪。 似乎也正因此,怀念故土和留恋往昔才成为珍贵的情感体验-----某种略带苦涩的甜蜜。 我还没有宗教信仰,如果个人的某些理念不算宗教的话。但因莫名其妙地进入了“知识圈子”,所以大致能理解知识人的心理。 2001年看了奥古斯...
评分一路纠结地读下来,到了尾声忽然间豁然开朗。 算是明白了“格格不入”的深层原因:与其说是融合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美国、欧洲各地的悲欢离合,战争与动乱的阻隔,英语大环境下对于希伯来语系的不宽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那一颗自由的心,一...
评分一路纠结地读下来,到了尾声忽然间豁然开朗。 算是明白了“格格不入”的深层原因:与其说是融合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美国、欧洲各地的悲欢离合,战争与动乱的阻隔,英语大环境下对于希伯来语系的不宽容······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那一颗自由的心,一...
评分萨义德的回忆录中一再铺陈从年轻时代就分明感到的身份割裂与角色疏离,作为一个流亡者的萨义德极力弥合的正是由于童年时代的身份模糊经历,以及特殊的政治种族遭遇所具有的心理,但是他的独特在于,带着自省与追寻、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萨义德坦诚和执著的探寻自己的内...
失去重心的萨义德;散漫的记叙炙烤着残留余温的意义;他所展示的不再是骨架,而是外观;「格格不入」指向了仪态,而非精神,于是他变成一个不完整的人;如今,「萨义德」是一个光荣的词汇,因他如此巧合地为这个生硬的时代作了如此重大的代言。
评分: K837.125.6/4242
评分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以流亡来隐喻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不固步自封,对现实不满,采取批判立场,注定了必须在权力核心之外,成为边缘人,“抗拒,不被纳入,不被收编”,“对权势说真话。”这本自传式的回忆录似乎完全不同于萨义德的其他文字,整本书他都在试图探索回溯第二自我的根源,但我总觉得他把自己幼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回想和描绘的太敏感了。对于姓为Said这样的民族,我的确是很陌生的,不过对于那种复杂而强大的家庭纽带关系,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塑造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这回忆里都是反思和探索,没有了温情,读起来总是觉得心理有点不太舒服。
评分: K837.125.6/4242
评分好到不知道说什么= =所看版本的翻译也非常好,让阅读保持了流畅感,今年看了四部自传,本本都是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