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1963年起为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1978;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中译本)、《巴勒斯坦问题》(1979)、《世界・文本・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译本)、《知识分子论》(1994;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中译本)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1994)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并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他激起了我写自传的欲望,而且是如他那般,站在自己之外,写这个“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没有读过他的学术著作,但我猜测,那些理性的分析显示出来的萨义德与这本自传显示出来的是两个人。或者说,在他者眼中的他和在他自己眼中的他。 人很难看清自己,所以需...
评分长久以来一直为自己的独立而孤独的个性而困惑,直到偶然地捡起Edward Said的作品,不想竟从此为自己觅得了一份前路的指南。从Out of Place(格格不入),到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论),到After the last sky,再到Orientalism(东方学),几乎是按着...
评分正在读这本书。 其实买回来已经很久了,等到大陆版出来,用的就是台湾的译本,还没有读,不禁有点心疼银子(在香港买台湾版的这本书,比大陆版贵了四倍阿,555555555),还是没有读。 不过大陆版的译名是对头的,切合萨伊德的这本书的主旨,台湾版就有点太琼瑶了。 萨伊德的几...
评分萨义德的回忆录中一再铺陈从年轻时代就分明感到的身份割裂与角色疏离,作为一个流亡者的萨义德极力弥合的正是由于童年时代的身份模糊经历,以及特殊的政治种族遭遇所具有的心理,但是他的独特在于,带着自省与追寻、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萨义德坦诚和执著的探寻自己的内...
评分一个人要健康地活下去,必须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这一过程的难易程度却对不同的人来说却是天差地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人早年生活的大背景(社会环境)和小背景(家庭环境)正相关。 一直认为我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艰难。父母年轻时就背井离乡,举目无亲,一直抱着生...
萨义德就是个纨绔子弟。在开罗,他是与世隔绝的特权阶级;他在黎巴嫩过着田园生活,墙外是数十年的黎巴嫩内战;他以他的阿拉伯名字和长相为耻,那使他不能完全融入上层社会——于是自卑的他开始反对那个上流社会。他自私,眼里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包括亲人都与他难以亲近。恋母情结是这个回忆录的主题,让人怀疑他声援巴勒斯坦是因为他母亲是巴勒斯坦人。萨义德,就你这逼样,“格格不入”这四个字也能轮到你说吗?
评分慢热。
评分喜欢老版本的封面,学生时代就比较喜欢的一个知识分子。。
评分几多共鸣,边读边不自觉的对比自己的过去,近乎潸然泪下…
评分最后50页才开始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