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1963年起为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代表性著作有:《东方学》(1978;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家奖,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中译本)、《巴勒斯坦问题》(1979)、《世界・文本・批评家》(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译本)、《知识分子论》(1994;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中译本)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1969-1994》(1994)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并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他激起了我写自传的欲望,而且是如他那般,站在自己之外,写这个“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没有读过他的学术著作,但我猜测,那些理性的分析显示出来的萨义德与这本自传显示出来的是两个人。或者说,在他者眼中的他和在他自己眼中的他。 人很难看清自己,所以需...
评分相比几年前更能读进去了,大概比以前更能接受和有意愿倾听别人谈谈心事了。 这是一本作者对自己的回忆录,从儿时讲起,围绕着家庭、学校教育,从作者的眼睛出发,讲述了自己周围的一切,周围于“我”的反差,凸显了“我”于环境中的格格不入。 萨德义于殖民时代末期,出生在...
评分2003 年7月3号,在靠近以色列的黎巴嫩南部边境,天气炎热,一个头戴鸭舌帽、身穿风衣的男人与众人一起,朝着以色列方向扔石块。谁知,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法新社记者拍了下来,并刊登于第二天的以色列报纸上,说他们在用石块袭击以军士兵。然后全世界几乎都在瞬间认出,那个扔石...
评分一个人要健康地活下去,必须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这一过程的难易程度却对不同的人来说却是天差地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人早年生活的大背景(社会环境)和小背景(家庭环境)正相关。 一直认为我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艰难。父母年轻时就背井离乡,举目无亲,一直抱着生...
评分最近常说这个写法,纵横交错,时空腾挪,刚看的时候很懵懂,快看完的时候则意犹未尽,作者对自己足够剖析,似乎这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像最近的《剥洋葱》,说幼年的“自我滥用”,成年后的“远近爱恋”,对自己不留余地的心理分析,自然而不做作,颇有屈原所谓“色而不淫”...
读过想复习
评分最后50页才开始有意思。
评分写得没有想象地好
评分读过想复习
评分写得没有想象地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