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时代”的来临?

“自杀时代”的来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海青
出品人:
页数:310
译者:
出版时间:2010-8-1
价格:39.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25107
丛书系列: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图书标签:
  • 自杀
  • 社会学
  • 历史
  • 中国研究
  • 近代史
  • 知识群体
  • 中国
  • 知识分子
  • 自杀危机
  • 心理疾病
  • 社会压力
  • 青年困境
  • 心理健康
  • 社会变迁
  • 精神健康
  • 心理干预
  • 社会反思
  • 时代痛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作者简介

海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著散见于《新社会史》、《新史学》、《史林》、《读书》、《开放时代》、《社会学家茶座》等。

目录信息

上篇 清末到“五四”:自杀与暗杀的时代思潮
第一章 自杀和暗杀:个人价值及社会理想
“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英雄”还是“烈士”
“国家与我”
第二章 “五四”:青年的牺牲
青年之死
“过激”:不可以吗?
“风流云散”
第三章 “自杀时代”的奋斗
林德扬和他的“五四”
职业革命家的过去和现在
“新青年”的人生观
小结:苦难与牺牲的社会意义
中篇 新女性:爱与死之传奇
第四章 离家:激烈言论氛围的生成与女性气质的再塑造
性别倒置的女性体验:秋瑾的个案
秋瑾之“隐”
“家庭女神”的选择
“衣冠羞尽群男子”
可怕的“家”:三篇传记中的一个故事
李超传:“家丑”应该外扬
赵瑛传:多思与毁灭
张嗣婧传:变形记
“独立”途中的变奏
虚荣
“小事”
第五章 情迷: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女性价值变迁
男性视野中的“妇女解放”——《妇女杂志》改变风格的个案
涵芬楼往事
“旧式的”快乐和“新式的”苦闷
“使君有妇”:“情迷”之人格理想与伦理现实
一封致命的信
“改良”风波
危险的“一角”
“情迷”自我之生成与幻灭
“新性道德”的尴尬
第六章 伤逝:关于爱情的三种叙事
新旧?——贞操迷思
“新旧冲突”?
此贞操非彼贞操
新思想旧道德的“新女子”
真假?——恋爱对手
情死:浪漫的魅影
环小姐和她的姊妹们
红与白
男性的发现之一:小青之“病”
男性的发现之二:从子君到石英
小结:女性特质的政治内涵
下篇 知识分子自我意识演进之个案解析
第七章 朱谦之:“自杀”与“自我”
早年经历中的“自杀”与革命
“自杀”与“革命哲学”
“情人”
废除考试:创造冲动与占有冲动的交战
回忆中的“我”
《回忆》:我——孤独的奋斗者
《奋斗廿年》:“我”与历史
从《五十自述》到《七十自述》:“我”与群众
“物质”与“虚无”
第八章 《多余的话》与瞿秋白躯体的历史意象
躯体的意象
之一、豆腐还是钢铁
之二、废物
之三、面具与躯壳
“病人”自述
政治之病
知识之病
“市侩”之病
小结:“我”与革命
结语:始于自杀,终于“自我”
后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次翻1930年代的《申报》,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少女失足恨而自杀》,读下去发现却不是社会新闻,而是一则广告,只因电影明星艾霞自杀后,遗书中有“我再受不了别人的欺骗”一句,广告便顺水推舟说,的确目下的世界假货众多,如果身体虚弱想买点补药吃,常常花钱受骗,只有...  

评分

《“自杀时代”的来临?》与你讨论自杀 2010-12-02 15:13 南都周刊     每个人的自杀原因都是具体而微的,不能大而化之。其次要有理论高度,没有统摄全局的视野,讨论就没有意义。比照此两条,《浮生取义》称得上是自杀讨论的杰出范本,而《“自杀时代”的来临?》则为...  

评分

清末民初,一位苏格兰长老会的传教医师在中国东北行医,后来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成一部回忆录《奉天三十年》,在这部书中作者大为感叹导致中国人自杀的原因与西方截然不同,他见过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因为地界纠纷打官司,富人用钱收买了官员,所以胜诉。但第二天穷人家的一个儿...  

评分

清末民初,一位苏格兰长老会的传教医师在中国东北行医,后来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成一部回忆录《奉天三十年》,在这部书中作者大为感叹导致中国人自杀的原因与西方截然不同,他见过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因为地界纠纷打官司,富人用钱收买了官员,所以胜诉。但第二天穷人家的一个儿...  

评分

一次翻1930年代的《申报》,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少女失足恨而自杀》,读下去发现却不是社会新闻,而是一则广告,只因电影明星艾霞自杀后,遗书中有“我再受不了别人的欺骗”一句,广告便顺水推舟说,的确目下的世界假货众多,如果身体虚弱想买点补药吃,常常花钱受骗,只有...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实在太零散了,自杀并不能串联起整本书

评分

我好像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我确实不清楚作者到底说了什么……

评分

三个部分独立来看都是不错的论题,放在一起似乎缺少串联起来的逻辑和线索。有一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第一部分谈到青年之死时郭钦光的例子,他被奉为五四烈士,跟浪漫主义似乎家对早死的托马斯·查特顿的推崇与颂扬如出一辙。

评分

就碎片化的后现代史学观而言,作者的用心和结构都不错,可惜标题太宏大叙事,是为败笔,且给予专业读者过度期待。

评分

虽然纵横捭阖但是相当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