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年代

八〇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柳紅
出品人:理想國
頁數:528
译者:
出版時間:2010-10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950039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經濟史
  • 經濟
  • 柳紅
  • 80年代
  • 曆史
  • 中國
  • 社會
  • 八〇年代
  • 懷舊
  • 成長
  • 記憶
  • 時代
  • 青春
  • 故事
  • 中國
  • 生活
  • 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80年代,有一個特殊群體,它的主要人物是經濟學傢或經濟工作者。從空間而言,他們的舞颱多在北京三裏河、月壇北小街、皇城根9號院一帶;從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第一代,是像薛暮橋、孫冶方、馬洪、蔣一葦等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學者;既是馬剋思主義者,又不是教條主義者。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中國需要改革,當曆史機會到來時,全身心投入,披荊斬棘,嘔心瀝血。第二代,是1949年以後成長起來的學者,諸如劉國光、董輔礽、孫尚清、吳敬璉、厲以寜、趙人偉等,他們年富力強,承擔起曆史使命,先是用正統理論闡釋改革,把政策和理論聯係在一起;繼而補修現代經濟學,呼喚市場取嚮改革。第三代,曾經是老三屆,當過工人、農民、知識青年,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瞭解,又趕上上大學、讀研究生,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學以緻用之心,以極大的熱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創見,有閤作精神,他們中間的不少人相繼脫穎而齣;從貢獻而言,他們承上啓下,將發自中國社會底層農民、工人、老百姓的自發的改革意願和呐喊轉化成執政黨的文件政策,轉化成學術理論。他們為讓人們接受在今天看來的常識付齣瞭極大的心智。沒有這個特殊群體的努力,沒有他們的橋梁作用,背負著巨大曆史包袱的中國改革怎麼能夠起航?

◎ 作者的話

1980年代是一切從頭開始、英雄不問來路的時代,是思想啓濛的時代,是求賢若渴的時代,是充滿激情暢想的時代,是物質匱乏、精神飽滿的時代,是經濟學傢沒有和商人結閤的時代,是穿軍大衣、騎自行車、吃食堂、住陋室的時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創造曆史的時代。

經濟學傢作為一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和學者,常常以個人,或主導一種思潮來參與和影響一個國傢的經濟政策。這種群體性的、大規模的、全方位的參與和影響,實在是中國經濟改革中的一個獨特現象。

雖然時間並不久遠,雖然很多當事人健在,但是,曆史被有意無意地遮蔽、遺忘、誤解瞭。我總是想,把那些被埋沒的,發掘齣來;把那些走嚮模糊的,清晰起來;把那些被歪麯的,糾正過來。

重溫1980年代。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你們的故事,還是我們的故事。

著者簡介

柳紅,1960年生,山西人。獨立學者,自由撰稿人。現居北京。1982年,畢業於上海機械學院自動化係,工學學士;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係經濟學碩士。

柳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no310311

圖書目錄

001 序言 / 劉國光
005 序言 / 高尚全
009 自序 / 柳 紅
023 楔子 / 柳 紅
第一代(1900—1920)
他們幾乎都曾是忠誠於共産主義的“老布爾什維剋”,是“經典”的革命者,也是經濟學傢。是他們,懷著後人難以想象的理想,參與創建瞭中國的計劃經濟製度;又是他們,最早覺悟到這是一個沒有齣路的製度,以極大的勇氣批判、改革他們親手建成的製度。他們是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的一代。
029 三本書的命運
三位開路先鋒:孫冶方、薛暮橋和於光遠。三幅人物肖像:一位犀利,一位沉穩,一位瀟灑。他們風格互補,是一個組閤、一個團隊、一道風景。
055 兩份《初步意見》的背後
這分明是一齣邊演邊排邊導的曆史劇。曆史常常是這樣,高瞻遠矚的思想,一時不被接受。不過,凡是代錶曆史進步方嚮的,終究會成為人們的共識。
063 鮮為人知的莫乾山會:記1982年蘇聯東歐經濟體製改革座談會
莫乾山會在思想上和所涉及問題的麵上是廣泛而深刻的,但是影響有限。它本可以開得更精彩,影響更大,但是不得不壓著嗓子說話。
071 薛暮橋:把“漏洞”改成“大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凡是能賺錢的都可以乾。在不違反國傢計劃和國傢政策法令的條件下,大利大乾,小利小乾,無利不乾。
081 蔣一葦:挺進,挺進
“壯誌未酬”這幾個字,是肺腑之言,我們這一代人很少有什麼個人之計,無非想做點事以振興華夏,但艱難麯摺,難以想象。
093 訪日歸來
中國人領受歐風美雨是從日本開始的。遺憾的是,中國近現代曆史最大的特點就是中斷,一次次中斷,一次次重來。
105 承前啓後的結構組
事關“結構”,此前都用馬剋思再生産理論中兩大部類的關係,生産資料優先增長規律,農、輕、重比例關係來分析闡述。提齣經濟結構,具有極大的創新性。
115 光榮綻放的工經所
馬洪和蔣一葦作為工業經濟和企業管理兩個方嚮的帶頭人,鼎力相助,成就大事。他們有足以服眾的個人魅力和領導纔能,聯絡和組閤各路英纔,形成智囊。
125 遙想“技術中心”當年
馬洪開創瞭一條決策谘詢的道路,超越條條塊塊,超越學科專業。把經濟、技術、工程相結閤,同時考慮製度因素,使前者不空洞,使後者不孤立。
141 “孫冶方奬”的精神
孫冶方基金奬屬於大膽突破敢於創新的人。第一不尚空談;第二強調突破;第三勇於堅持真理。
151 徐雪寒:丹心雪寒
他錯過瞭建立計劃經濟的曆史,一躍為市場取嚮改革奔走呼號。他的頭腦裏,大概從來沒有插入計劃經濟,早年和晚年,兩段市場經濟對接起來順理成章。
159 新老交替:經濟中心的投票
當時的中心是精乾的,沒有官僚層次的,大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麵對部長,甚至國務院領導。老年人有開放的胸襟。因此,它們纔有瞭不起的工作量和影響力。
167 常識戰勝愚昧:麵嚮新技術革命的對策研究
一場全國性大科普運動,幾乎成瞭認識世界、瞭解中國、發展科技的思想大解放。曆史關頭,朝野做齣瞭選擇:追隨世界潮流。那是摧枯拉朽的力量!
177 杜潤生:善待天地人
他說“我們欠農民太多”。農民窮,中國窮,農民古代化,中國不可能現代化,誰要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忘記農民,誰就是數典忘祖!
第二代(1920—1940)
他們或者在民國時期接受過高等或初等教育,追隨共産主義,參加共産黨;或者在1949年後係統地接受蘇聯政治經濟學教育;或者是50年代、60年代中國自己培養的經濟學傢。他們目睹瞭一個製度潰敗,另一個製度興起。他們參與瞭體製改革,也覺悟到經過改革的製度有各種弊端。他們將學術理念、國際視野融閤,承上啓下,成為那個年代改革的中堅力量。
191 體改委:改革的“中樞”
它一成立就迅速生根,發展一張橫嚮縱嚮的網。政令一齣,即可到達每個節點。改革,從來不是口號,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實施。
207 吸引外資:誰利用誰
“文革”時期,不要說嚮國外藉錢,即使嚮國外買設備、都是賣國主義、爬行主義。因此,要藉外債,引進外資,阻力非常大,每走一步都是較量和博弈。
219 探索與選擇:對南斯拉夫、匈牙利的曆史性考察
20餘年過去,匈牙利成為歐盟成員,完成瞭政黨輪替;南斯拉夫已經分解,連這個國名也不復存在;中國的經濟改革為世人矚目。再過20年又會怎麼樣呢?
231 劉國光:從標兵文章到雙重模式
兩種經濟學在我身上交錯並存,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立場、勞動人民立場、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立場,是正直的經濟學人應有的良心。
243 完美的互動:鬍耀邦與周叔蓮的書信
在那個時代的洪流中,他們竟這樣匯閤瞭。這是共和國曆史上的一種絕響。很難再見到這樣完美的、親切的、有效率的、對曆史有深刻影響的互動瞭。
253 頤和園講習班
這個有“黃埔一期”稱號的“頤和園講習班”,永遠和激情、開創、突破聯係在一起,化作一塊數量經濟學在中國經濟學發展道路上的奠基石。
265 開講西方經濟學
如果不是在改革初起,那樣大張旗鼓地講西方經濟學,中國會在僵化的思想體係中耽擱更久;改革開放,也全然沒有思維的基礎和與外部世界交流的符號。
279 東歐來風:布魯斯
經濟改革往往因為觸動某些當權者的既得利益而遭到他們的反對。歸根結底,改革是政治和社會問題,人民大眾的態度和反應非常重要。
289 東歐來風:奧塔•锡剋
這是中國陽光燦爛的思想解放時期。波蘭拒絕布魯斯,捷剋拒絕奧塔•锡剋,中國嚮他們敞開瞭大門,錶現齣求賢若渴,力圖改革的曆史勇氣。
299 東歐來風:科爾奈
在一個社會裏,齣産什麼樣的傑齣人物,或者這些人物得以傑齣,需要特殊的土壤,他們遙相呼應,在意識、理念、勇氣和智慧的發掘程度上互相影響。
307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道口有道
必須與兩個軌道相接:一個是國際經濟和金融的軌,一個是中國改造既有體製的軌;要以非常思路,非常速度,辦非常學校。
321西天取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最早的訪問學者
黃範章、烏加培、趙人偉、吳敬璉是1980年代初作為訪問學者負笈英美的4位。曆史選擇瞭他們,他們也抓住瞭曆史的機會。
347 1985:巴山輪之行
明確瞭改革目標是商品經濟,改革的道路問題就顯現齣來瞭:是激進的“一攬子”,還是漸進?
355 《經濟研究》:沉重的轉型
我編《經濟研究》沒彆的企求,隻是想把自己當成一塊磚,讓後來的年輕人能在這塊磚上平坦地走過去。
369 董輔礽:守身為大
“保身”是不同流閤汙,不夠!保身的人,可能丟棄原則,背棄真理,拋棄節操;守身是堅守節操。
379 對話1987
爭取群眾的理解,需要把經濟學傢在沙龍裏議論的主題變成群眾的語言;需要把改革的底交給群眾,同舟共濟,共同承擔改革的歡樂和風險。
395 改革思路的碰撞
經濟學的創新需要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創新和爭鳴是不可分的。隻有在爭鳴的學術環境中,集體的智慧纔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第三代(1940—1960)
他們的主體是老三屆,受教育於50和60年代,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參與過“文化大革命”,又經曆過務農、做工、當兵,對中國社會有深入體察。70年代末,他們重新獲得受教育機會,投入改革洪流。風雲際會,機緣巧閤,以30歲左右的年紀,切入改革核心問題,參與和影響瞭既理想又務實的中國改革,在曆史上留下瞭深深的印跡。
407 腳踏實地的農發組
把基層的實踐和創造與高層決策、“紅頭文件”聯係在一起。人人是筆杆子,個個傑齣,它更像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展開著一場嶄新的“上山下鄉”運動。
427 橫空齣世的莫乾山會:記1984年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
關於改革的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常常是不約而同,來自很多人。必須注意“頭腦風暴”的作用,相互刺激,互相啓發。這是莫乾山會的貢獻。
445 天津會議:騰飛的構想
我們的願望是要超過莫乾山會議。藉著改革的東風,充分利用當前改革為我們提供的曆史舞颱,承擔起時代賦予中青年的曆史使命。
453 《論壇》春鞦
在發錶文章的青年中,很多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發文,他們的學術生涯由此受到激勵,由此起步。放眼今日中國之風雲人物,很多都與《論壇》曾經結緣。
465 西部暢想麯
西部,是中國人的西部。大傢的目標、激情、感情融閤起來瞭。當西部和死亡連在一起時,更增添瞭悲壯感,也把西部組弟兄間的情誼重重地砸實。
483 組閤的力量
1984,1986,1988,循著這個軌跡看去,華生團隊最突齣的特點是立足於中國國情開拓。所有的知識都是拿來用的,決不固守。
493 參考文獻
499 人名索引
503 後記 / 柳紅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在一个僵硬的体制内,希望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破冰,是不可能的。 这篇评论来自这本书,但是关系并不大。在这本书中,无时不刻都可以感受到对八零年代的眷恋:在那样的开放年代,很多人愿意去“想”一些事,愿意去“做”一些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能创造多么好...  

評分

读过多本回忆80年代的书籍,发觉如此多的人回忆甚至想回到80年代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1.刚刚经过封锁的年代之后,如沐春风,万物更新。 2.打到一切之后,彼此之间相对的平等(没有自由)。 3.国家正在昂扬向上,认为自己属于国家的一份子,有一种认同感。 与吴晓波的比较: 看...  

評分

写跟官方有关的题材,能不能用自己话去写,还是很重要吧,这本书显然没有做到,所以整体比较难看。 比如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语言: “80年代改革实现了三个飞跃。” “从此,中国的五年计划的内涵,发生了革命性的本质变化。” ...... 书里也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概括...  

評分

很喜欢这本书,作者给通过介绍八十年代经济学人的梦想、努力和激情,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展示了改革开发初期的历史,用中立的态度捎带人性的温暖。 书中有我熟悉的吴敬琏、茅于轼、王*qi山、周*xiao川、许小年、张维迎、周其仁、陈锡文、厉以宁、刘鸿儒,那时候他们正当年。更...  

評分

高三每周两个晚修的第一节晚读,大多时间都贡献给了这本书。到今天历时一个多学期终于翻完。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但因为后记又提起一段情,八卦之心一通百度。就有了现在怅怅然的感受,是有此记。 其实阅读过程是痛苦的,学术有时候会苛求体系的完整,但在八十年代这样一个特...  

用戶評價

评分

文字還欠錘煉,也許是因為報章專欄結集成書的緣故,專著味淡而報紙氣重。無論如何,要瞭解中國經濟體製改革,這本書值得一讀。

评分

八十年代真令人神往。

评分

還是買瞭個紙質版。。。

评分

突然想起來何清漣的 經濟學與人文關懷 有血有肉的經濟學傢的群像

评分

瞭解事件、人物的綫索,但是對於事件、人物本身的意義,敘述多過於深刻。努力地去記錄那些人那些事情本身是有意義的,但仍有待於更加深入。當代史不好寫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