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经济学 经济史 经济 柳红 80年代 历史 中国 社会
发表于2025-02-02
八〇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980年代,有一个特殊群体,它的主要人物是经济学家或经济工作者。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第一代,是像薛暮桥、孙冶方、马洪、蒋一苇等这一代,既是革命者,又是学者;既是马克思主义者,又不是教条主义者。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当历史机会到来时,全身心投入,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第二代,是1949年以后成长起来的学者,诸如刘国光、董辅礽、孙尚清、吴敬琏、厉以宁、赵人伟等,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先是用正统理论阐释改革,把政策和理论联系在一起;继而补修现代经济学,呼唤市场取向改革。第三代,曾经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赶上上大学、读研究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直接切入到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创见,有合作精神,他们中间的不少人相继脱颖而出;从贡献而言,他们承上启下,将发自中国社会底层农民、工人、老百姓的自发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执政党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他们为让人们接受在今天看来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没有这个特殊群体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桥梁作用,背负着巨大历史包袱的中国改革怎么能够起航?
◎ 作者的话
1980年代是一切从头开始、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是求贤若渴的时代,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物质匮乏、精神饱满的时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是穿军大衣、骑自行车、吃食堂、住陋室的时代,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
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常常以个人,或主导一种思潮来参与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这种群体性的、大规模的、全方位的参与和影响,实在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我总是想,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重温1980年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
柳红,1960年生,山西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系,工学学士;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系经济学硕士。
柳红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no310311
专栏体太明显,内在不太连贯,外行只能看个热闹,达不到扫盲目的。但内容详实,其他媒体的人物报道基本都引用过这本的史实和评价。
评分突然想起来何清涟的 经济学与人文关怀 有血有肉的经济学家的群像
评分3.9星。作为史料翻一翻挺有意思的,比如年轻时候的王岐山副总理,跟随领导去做农村调研,戴一个蛤蟆镜的样子,一点都不威严。
评分八十年代真令人神往。
评分堆砌一堆官方数据,一点自己观点都没有,哪里有光荣?哪里有梦想?
这本书并不非常好,倒是作者几个字写得挺好看的。只是想到国家现在这样的现状,想到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再看到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个耀眼的命题,心中总觉得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前一阵子反日情绪高涨,发生了不少暴力事件。很多人只是从国家民族这个层面分析那样激烈的...
评分 评分在一个僵硬的体制内,希望通过一种“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破冰,是不可能的。 这篇评论来自这本书,但是关系并不大。在这本书中,无时不刻都可以感受到对八零年代的眷恋:在那样的开放年代,很多人愿意去“想”一些事,愿意去“做”一些研究;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能创造多么好...
评分“八十年代”一词,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被谈论得热火朝天,无论文化界还是艺术界,都在谈论它。自然,这与怀旧心理有关,也与思想界在九十年代发生巨大断裂、那些曾经高举现代化大旗的旗手们在利益、知识结构、现代性目标诉求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分化之后,对于八十年代的重...
评分高三每周两个晚修的第一节晚读,大多时间都贡献给了这本书。到今天历时一个多学期终于翻完。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但因为后记又提起一段情,八卦之心一通百度。就有了现在怅怅然的感受,是有此记。 其实阅读过程是痛苦的,学术有时候会苛求体系的完整,但在八十年代这样一个特...
八〇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