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约尔克被总统赦免释放。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克里斯蒂安娜希望这是帮弟弟开始新生活的好机会,不过,对于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心情复杂,往昔不堪回首。约尔克曾经是德国红军派成员,这个深受极左思潮影响、发端于西德六八年学潮的团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成暴力恐怖组织,在七八十年代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绑架、谋杀事件,约尔克正是这些恐怖事件的参与者。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
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三天的聚会中,约尔克,他的律师,他的“革命同志”,以前的情人,多年失去联系的儿子,每个人的表现,说话、神态、心情……事过境迁,不仅是约尔克,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而今天面临新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世界让这些不仅仅只是回顾。
伯恩哈德·施林克(1944- ),德国小说家、法学家,曾任波恩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洪堡大学法学教授,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法官。以推理小说开始写作生涯,曾获德国格劳泽推理小说大奖,著有小说近十部,1995年出版的《朗读者》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为其赢得世界声誉,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2009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
结局已在预料之中,故事便也无甚新意罢了。行文不好,倒不是说文字不流畅,只是情绪部分断续得厉害,严重影响内容的可读性,显得跳跃很大。《朗读者》的作者并不一定每一本书都写得很好看,只能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擅长,但《周末》仅有三天的活动,人物形象性格和语言行为安排...
评分《周末》是继《朗读者》之后,伯恩哈德•施林克的新作,《朗读者》给人的震撼里带着作家从新世纪里发出的对二战“蓦然回首”的了悟,虽然不及电影的形象,但抽象中给的了悟更为深远,作为纸质书的《周末》同样也是一种对过往的了悟。 对于那个在深受极左思潮影响曾在二...
评分读完了这部小说,脑海里立马出现了一部熟悉的德国电影——《再见列宁》里面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末》里的男主人公约尔克跟《再见列宁》里的母亲属于同一类人。 入狱三十年的约尔克重获自由,然而世界已经不再是他当年所习惯的模样:高速发展的商业文明席...
评分结局已在预料之中,故事便也无甚新意罢了。行文不好,倒不是说文字不流畅,只是情绪部分断续得厉害,严重影响内容的可读性,显得跳跃很大。《朗读者》的作者并不一定每一本书都写得很好看,只能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擅长,但《周末》仅有三天的活动,人物形象性格和语言行为安排...
评分德国是希腊之后欧洲土地上哲学之光最耀眼灿烂的地方,却同时又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生活是没有逻辑的,世界更是没有逻辑的。 读完《周末》这本书,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生活的困境和复杂。里面的每个人都代表着现代生活的一个维度:宗教的、政治的、文学的、家庭的、避世的、...
隐约觉得这本书说了很多东西,预感会拍成电影,画面感蛮强的。
评分翻译太差劲了。完全没有进入故事。只是在写字。
评分二战写了,恐怖主义也写了,反正说到底你的故事都是围绕反省和审判展开。你还能写什么?你还能再惊艳一次吗?
评分生命的意义与其理想和理念的一以贯之有多大关系?在时代变迁,岁月荏苒的状况下,仍然活在旧时代的革命者如何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政治理念、文明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好的解决方案吗?施林克在这部小说里抛出一系列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去回答。
评分这本书其实写得很巧妙,用一个出狱之后的重聚party,来聚集人物展现冲突和情节。很有一种戏剧的效果。但还是技巧占的比重过多了一些,情感的部分有所缺失。似乎我的问题也是这个。记得看完时还反思了一下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