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列文森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373
译者:郑大华
出版时间:2009-5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83702
丛书系列:理解中国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列文森
  • 儒教
  • 历史
  • 思想史
  • 文化
  • 汉学
  • 文化研究
  • 儒家思想
  • 中国社会
  • 传统文化
  • 现代转型
  • 哲学思想
  • 历史发展
  • 文化认同
  • 伦理观念
  • 教育体系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创造的天才,后来者必须努力跟上他的脚步……作为老师,我为此而自豪。 ——费正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魏斐德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作者简介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1920—1969),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二战时应征入伍,战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69年不幸溺水身亡。列文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视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名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中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作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195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与世界主义》(1971)。

目录信息

代译序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第一卷 思想继承性问题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
第一章 清初经验论的破产
第二章 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第二部分 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选择中的折衷主义
第四章 体与用
第五章 “今文经”学派与传统教义
第六章 反动与革命:近代古文经学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传统自我否认中的作用
第八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维护
第九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攻击
第十章 共产主义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中的政治变革
结语 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问题
第一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
第一章 君主制神话的破灭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的基本对立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变
第四章 儒教内部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对暴政的制约
第三部分 张力链条的断裂
第六章 儒教作用:官僚对社会革命无动于衷
第七章 对官僚的思想抨击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天命观的批判
第四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Ⅱ
第九章 时代错误的铸成
结语 日本和中国君主制的神秘性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第一部分 退出历史
第一章 廖平小传:儒教与历史的分离
第二章 围绕井田制的争论
第二部分 走入历史
第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者与历史研究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地位
第三部分 历史的意义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
结束语
注释
译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书看过一个多月了,一直想写一点东西,向这位我们近代史领域少有的天才致敬。 首先声明,把confucian翻成儒教实在是很扯,深切鄙视。 第一及第三部分,对中国近代儒学地位的演变、共产主义与传统的关系的分析精彩之极,只要和费正清在《中国大革命》中的类似分析比较一下,就可...  

评分

道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按:高中时候的文章,今天又从故纸堆里给翻了出来,算是黑历史。重新回顾这篇文章,不想展开谈但还是想补充两点:一、中国接受共产主义,表面上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属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相契合,但更深一层来讲还是源自整个人类本...  

评分

听一位研究传统书画笔墨的前辈在介绍历代笔墨演变的展览时,在非正襟危坐,轻松的气氛下,冷不丁听到“所有能传承下来的都是局限性,创新创造没有办法传承”,很受启发。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宋画很好学,有程式,先钩后画。而元四家的倪瓒很难学,笔墨间的勾点,充满了灵动,属...  

评分

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瑟夫•R. 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自2000年中译本问世后,受到中文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一次印刷五千本,不久即销售一空;第二次又加印了五千本,也很快售完。现在书店里很难买到此书了。不少读者尤其是近几年进入大学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评分

每年的五月四日那一天都会冒出很多人出来写纪念文章。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纪念或者批判本来随时都可以。但是颇为吊诡的是,平时没少见人纪念或批判五四,一到了每年的五月四日,无论网络还是媒体铺天盖地冒出很多文章。纪念五四也未尝不可,但这些纪念音调大同小异,先...  

用户评价

评分

才子书。创造性思想的泉涌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论述的模糊,但是不影响书的感染力。个人最受启发的是第一卷关于传统主义和民族主义张力的论述,反职业化的相关论述,以及问题意识本身;第二卷君主贵族官僚的比较研究;第三卷考察对共产主义史观的史学史考察。这个研究本身可以衍生出很多研究问题,但使这些研究问题纳入当下学术框架大概会比较麻烦。翻译还算流畅,但是有不少语病,译者自作主张地删掉了很多参考书目的注释。

评分

在列文森笔下的传统与现代被谱写成:儒家大文化传统与西方的理性科学冲突,以及前者最终的结局如何。在他眼中,中国文化的“认同危机”无非是将过去的秩序重新洗牌,重新构建一个现代口味的未来。由此可见“思想困境”似乎是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评分

天才之作无可否认。但冲击—回应不仅仅是价值观与价值体系,不仅仅是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更是世界观与世界体系。由此,视野广却不高。

评分

高中时候的读物

评分

从我外行角度来看,这本书也略显粗糙:贴标签,用西方概念解构中国思想,某些论断不够严谨。毕竟是冷战时作品。但如同讨论空间位置必先定坐标系一样,此书也为研究中国思想设定了三维坐标系:横向时间维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思想从古到今的流变、思想家的派别、论争与中心思想的变化;纵向空间—意义维度,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与西方/日本类似思想和历史进程的对比,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思想与文明自身发展)与普遍性(与西方一样经历过现代社会冲击与传统解体)为何;垂直结构—解构维度,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渗透,儒家知识分子在现代冲击面前与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势力的相互纠缠。有了三个维度,中国/中国思想方成为西方人可理解、可研究的对象,后世也有了讨论基准点。因为冷战时作品,故目的是解构共产主义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