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美國的漢學研究起步很早。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第一套藏書來自於老佛爺慈禧的饋贈,這從側面表現出美國對於中國的研究熱情萌芽極早。至此書出版的一九九七年時,美國的漢學研究早經開枝散葉,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研究廣度都已經執世界漢學研究的牛耳了。在先秦與趙宋以後這...
评分“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萨义德将其引用,放在自己《东方学》一书的开头。马克思似乎...
评分一本系统反思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书,作者在批评了冲击—回应模式、现代化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之后,提出应该改变这三种模式所共有的缺陷,就是西方中心观的中国史研究,而应该采取中国中心观。换言之,从“局外人”的视角向“局内人”转变。 先放下中国中心...
评分「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家解释鸦片战争(1839-1842)到义和团起义(1899-1900)这段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这两个概念。这一理论框架所依据的前提假设是:就19世纪的大部分情况而言,左右中国历史的最重要影响是与西方的对抗。这种提法又意...
评分美國的漢學研究起步很早。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第一套藏書來自於老佛爺慈禧的饋贈,這從側面表現出美國對於中國的研究熱情萌芽極早。至此書出版的一九九七年時,美國的漢學研究早經開枝散葉,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研究廣度都已經執世界漢學研究的牛耳了。在先秦與趙宋以後這...
很强的方法论意义,可惜过于解构而缺少建树!换一个视角看资本主义萌芽论真的就还不错!
评分①冲击和反应:“西方”概念时间上变化空间上模糊内涵上差异,内在异质,中国亦如;史实纷繁难以弥合,宏观体系无从个案层次场域之微观;②传统与现代:十九世纪欧洲遗产的停滞中国偏见,西方标准,以今日臆想论断故时方向;李文森:西力溶华旧思想并塑造新楷模;线性传统与现代之错误假设:对立断裂且此消彼长,以匀称概念使史实失衡(69如果说数学家只需考虑逻辑严密与否,那么史学家除此之外还有追查该逻辑是否真正发生过)③帝国主义论与世界经济论:西方罪行&中国怨气,时政&研究,批判思维;④三种转变:强调西力到重视华风,单数中国到复数区域,政治事件到多层社会;中国中心观:内部之因素视角&中国准绳-横向区域-纵向阶层-多学科化so研究之取向:文化的转向历史的,中西的转向前后的,跨越理念帝国主义,摆脱史观强迫史料
评分2002年此书再版时购于新图下面的书香缘书店,初读时划得每一页都是,可见当时启发颇多。2009年在东大附近的旧书店购得英文版。2016年春备课,再次翻出来读。
评分受益颇深,但窃以为随着儒家文明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前三十年同归于尽,中国最终还是走回了“冲击—回应”模式。作者所探讨和梳理的三个问题意识,由于时代的衍变,只能变成一种架空假设:即在没有共产主义的世界里,儒教文明可能会往哪个方向走。讨论这种假设或许有智识上的乐趣,但在现实里大概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就算支那内部存在强烈的张力推动其不断走向某种change,也绝对不会是作者所撰写此书时代预期的模样了。
评分批判三种“西方中心”的范式——“冲击-反应”模式(1.0版)、“传统-近代”模式(包装更好的2.0版)、帝国主义模式(表明上是对前两者的批判,但其实是隐微的3.0版),主张四种“中国中心”的研究方法——以中国为准绳,横向细分区域,纵向区别阶层,跨学科方法论。在学术史意义上,将1970-80s北美中国学的诸股暗流上升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方向。但必须注意的是,柯文的“中国中心观”绝不意味着追求一种纯粹的“中国内史”;恰恰相反,柯文在把中、西视作平等历史主体的同时,其实为开拓一种超越中、西的普遍历史留下了可能(后来的《历史三调》正是最好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