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战后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成果与趋向。全书共四章先后着重讨论了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涉及的美国当代史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对其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评介。
近日读柯文的这本书(02年增订本),有很多并不成系统的想法,其中一些是强化了过去的看法,另外一些则是新的。该书系统批判总结了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史研究,包括冲击——回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以及帝国主义模式,我无意在这重复归纳作者的观点,也没那个全...
评分“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萨义德将其引用,放在自己《东方学》一书的开头。马克思似乎...
评分一本系统反思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书,作者在批评了冲击—回应模式、现代化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之后,提出应该改变这三种模式所共有的缺陷,就是西方中心观的中国史研究,而应该采取中国中心观。换言之,从“局外人”的视角向“局内人”转变。 先放下中国中心...
评分“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萨义德将其引用,放在自己《东方学》一书的开头。马克思似乎...
基于柯文自身的义和团研究为基础,结合中西学术理论层面的思考,在学术发展转折期的重点思考,即使今天在知晓了诸多史学理论与其代表作品之后,再看本书仍觉经典。从个人研究的断面进化到理论层面的思考。
评分部分研究的综述还是做得太简化了
评分颇有知识社会学之意识,讨论了美国学者的深厚智识根源,学者世代更替及所处社会环境对于学术观点的影响等。对于内行人来说是方法论检视与批评,对我这样的外行人可算研究成果入门。先前说列文森之类著作可谓给研究中国树立坐标系,此书则反思数十年来美国学界使用的三大坐标系的问题,探讨新坐标系是否可能—事实上柯文应该会彻底反对所谓坐标系、框架一类思维模式甚至拒斥理论本身,但他所提倡的微观史是否可以/如何整合为宏观史,中国中心性如何树立,既然大家都是局外人则移情如何可能,都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思想史方面,所谓西方中心性对中国知识群体观点和政治议程的冲击,或非简单树立中国中心性可以概括。尤其是中共潜移默化利用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装点自身合法性,恰也是柯文所疑惑之为何局内人反重视外部因素原因之一。
评分美國的中國近世史研究框架綜述
评分出色的方法论著作,通过这本书找到不少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