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精)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 本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 “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辉煌历史的完整充实的巨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作者陈寿,以其史识及叙事能力,在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史记》那样的通史,也不像《汉书》一类史书那样的断代史,它平行地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史实。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这么一段:“(初平三年)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描述的是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兖州收降黄巾军一事。历来的看法认为,此次收降除了给曹操带来大量富余劳力外,更大幅增强了其军事实力。更有甚者,在中华...
评分偶尔用女权主义的温情视角去读史,也是件有趣的事。 一部《三国志》,记述的多是男人间的智诡权谋、刀光剑影,关于女性的描述,除去魏、蜀、吴三书中各有一章妃嫔传外,其余零散在全书各处,然而就是在这样不多的记述中,依然有不少趣味之处。 比如曹操的妻子...
评分周瑜為吳,忠心比孔明之對蜀漢有過無不及。然後世盡知演義而不知史,盡道其為人狹隘,難容大才,其謬大焉!我讀三國,嘆服其為國忠,為人仁,為官勤,為友義,為事智也。 讀羅貫中之演義,盡見其偏,事事盡誇皇叔仁,處處不忘孔明敏。然此皆當時民風之所限,無可厚非。唯嘆後世...
评分看《三国志》实在是件比较头晕的事,所以需要调剂一把~~ 虽然这种八卦的事早就有人做过了(比如http://tieba.baidu.com/f?kz=266896025),不过我看了一下,其实《三国志》陈寿的正文里提到的并没有那么多,上面那篇文章里的很多人都只是在裴松之的注里写到的,比如开篇的第...
评分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雄巨眼,不其然乎? 这篇书评讲一些题外话,关于裴松之。 裴松之修改《三国志》,征引书目达210种,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考订史实,补充史料,以将近两倍于原著的篇幅所作的注,弥补了陈寿原著简略的不足。 裴松之自己的描述他所做的工作...
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让你更清楚人才对做成事业的极大的作用。该如何识人、用人、判断人,该如何用高明的谋略去破解纷繁复杂的难题,重点就在于找对那个拥有大智慧的人。
评分魏武太奸,诸葛太严,还是东吴能率性峥嵘
评分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物挨个“薨”掉,真是伤感。史书和演义的侧重点到底是不同,志中有一半儿的人都是在演义里没见过的。另一个读后感就是:彼时的“亭侯”真是多如牛毛,动不动谁就得封个某某亭侯。民间艺人据“汉寿亭侯”附会出来关公的显爵,果然是不读志的结果。
评分读史使人觉命轻。
评分三国历史是值得细细品读的。我把三国历史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叫做英雄史诗,后半部分叫做机关权谋。各有各的精彩。三国志更是读这一遍不行。历史是帝王之术。读史在我看来有三个境界,故事,人性和权谋。我正处在第二个阶段。你的内心是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你对权谋没有深刻的体会,你自然就无法理解三国里那些明争暗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