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编乌特·弗雷弗特是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感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等。1998年获莱布尼茨奖,2016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勋章等。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 社会与文化史、情绪史、性别史与政治史;代表作品有Women in German History:From Bourgeois Emancipation to Sexual Liberation、Emotions in History: Lost and Found、Emotional Lexicon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Vocabulary of Feeling 1700-2000 等。
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合作,共同探究情感具有的历史和情感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情感(及其表达方式)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感受及表达感受的方式,都取决于社会规范和规则,也因此会随着历史改变。本书即由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完成。
黄怀庆: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童年体罚史与儿童文学审查制度,著有《儿童、文学与暴力》。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选取100名学习、品行、性格都接近的初中生,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看幽默风趣的喜剧片,另外50人看血腥暴力的战争片。电影结束后,观看喜剧片的同学,脸上笑容洋溢,还不时地和身边同学一起回顾刚才的经典剧情,氛围轻松愉悦;而看完战争片出来的...
评分 评分自从在我们当地一个公益图书室做志愿者开始,我便掉进了儿童文学的坑。除了绘本,众多优秀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也慢慢改变了我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看法。相较于成人的文学作品,我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希望和善意。 然而读过乌特·弗雷弗特等人的作品《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
评分本书是一部分析我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所感受、体现出的情感,还原当时的阅读情景与读者反应,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也能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 让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不是和成人读的一样...
评分在高铁上读完。反复提醒自己这是“情感史”(“史”发重音),也知道每一节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几百本童书/手册的爬梳上得到的,但仍然感到难受……每一节抽出来,不限于史学视角,细细分析,都可以写成一大篇文章的,现在这样读起来难免觉得隔靴搔痒。而且真正回答了书题中“如...
浮光掠影翻翻,对我自己的研究木有用,sad。 “美国情感史先驱Barbara Rosenwein在2010年所做出的预测:“情感史的问题和方法将属于整个历史学”。 德国情感史研究的新秀Rob Boddice,2018年的新书《情感史》”
评分“儿童情绪是由社会建构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并不新颖。毕竟解构、再解构理论早就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现实的枷锁。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将英国、德国、苏联、美国等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纳入到世界文学流转的渠道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这些情绪分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无法决定儿童读者到底是否会生成符合儿童文学作者期待的情绪。另外,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这十三种情绪的边界与关联在哪里,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翻译流畅,虽然是学术书籍但是还是十分易读。不过有的翻译值得商榷。比如“reproduce”翻译成“再制”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搭配不当。
评分感谢微信读书!儿童文学+社会情感是很好的研究思路,结合文本从时间线上做了一些考据。但是里面的很多文本都是国外的,我都没有读过,导致阅读体验并没有很好,很期待有关于杨红樱/郑渊洁之类的研究。
评分1.比较有意思的章节:同情心(演变)和同理心(动物)、思乡病和旅行癖(男女性气质和现代性批判)、无聊(资本主义社会体验与个人的解决尝试)。2.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特定/共通情感的问题。3.把作为读者的儿童比拟为人类学家的观点。4.缺乏读者的反应资料,基本是研究者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对儿童感受的想象/推断。
评分内容大丰富,不是儿童文学,而是儿童文学研究,是心智教育方面的前沿学术课题,涉及儿童文学史、比较文学、社会学、心智研究,情感史等。谈及欧美儿童文学里对同性的书写和开放的教育观念,还有无聊,反对权威等主题,与我国的语境有差别的,在短评里就不展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